(四)研究與翻譯:渡邊精一《三國誌人物事典》與井波律子《三國誌演義》
與電腦遊戲不同的另一種可參與接受方式於1995年1月由新人物往來社推出。新人物往來社由1979年開始在月刊《曆史讀本》上出三國特集,掀起了廣義上的日本三國熱。1995年1月又以增刊形式出了《三國英雄資料編》,分統率能力、決斷能力等八項對169個三國英雄進行滿分十分的評判;每項又有評論,評分以八角圖示,讓讀者對該人物能力可一目了然。同時,參照此書又可自行對三國人物打分評判,並以此方式加入到三國故事的再創造中,因此深受歡迎。翌年12月,三笠書房將之收入《智慧生活文庫》出版刊行。2000年6月,新人物往來社將評價英雄增至173人,改名《三國英雄173人計分資料編》後以單行本形式再次出版。
與多少帶點遊戲性質(或完全遊戲性)的現代可參與接受方式不斷發展的同時,翻譯、研究等傳統的理智型接受也仍在繼續。1989年,講談社出版了渡邊精一的《三國誌人物事典》,標誌了日本三國研究的進一步深入。1990年3月,學習研究社以《曆史群像叢書》之一形式出版了圖鑒《三國誌》上、下兩冊,上冊附錄中有現代中國行政區劃與三國時代城市位置、州郡邊界的疊印地圖,讓讀者能一目了然地大致了解三國曆史事件發生時的地理狀況。《演義》中的地理錯誤較多,因此長令後世讀者尤其後世外國讀者對作品敘事中的地理狀況不甚了然。因此本書在考證基礎上大致複元出當時的地理位置一點上意義不小。正文圖鑒中收有大量交戰形勢圖與戰場地形圖,略似首都師範大學周文業先生編繪的《三國演義地圖集》(2003.9,征求意見稿),對理解《演義》敘事幫助不小,因而頗受歡迎,再版不斷。
1992年11月,遊戲公司光榮社出版了《曹孟德——改變時代的謀略》,為該社《英雄範式叢書》之一。在主要為孔明熱的日本三國熱中,能著眼於曹操,詳細評述曹操的屯田政策等戰略措施是本書的一大特點。與此同時,遊戲公司出的文字書籍也是本書一個特點。
在《演義》的日譯方麵,繼真正意義上的久保天隨首譯《演義三國誌》(底本為毛宗崗本。東京至誠堂,上卷:1912.6、下卷:同年10月)以及其後的小川環樹·金田純一郎譯《三國誌》(1953~1973)、立間祥介譯《三國誌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全集》卷八、九,平凡社,卷八:1958.8,卷九:1959.3)之後,1998年又有安能務譯《三國演義》、2002年10月又有井波律子譯《三國誌演義》問世。安能務是個翻譯家,此前譯過《封神演義》與《春秋戰國誌》等;井波律子是金澤大學教授,《演義》研究者,著有《通讀三國誌》(築摩書房)與《三國誌演義》(岩波書店)等,並曾參譯了陳壽《三國誌》。兩人的不同經曆決定了他們的翻譯各有特點,但同一部書在不足百年的時間裏竟先後有5種譯本問世,由此也可見《演義》於日本影響的廣泛與持久了。
(五)假說:渡邊精一譯《反三國誌》與伴野朗《孔明未死》
《反三國誌》為我國民初湖南讀書人周大荒原著,故事由故紙堆中發現《三國舊誌》這一虛構開始,到劉蜀滅了曹魏、曹植北遁邊地詠歌悲歎處結束。渡邊精一將之譯成日語,於1991年由講談社出版刊行。因頗受歡迎,1994年由講談社改為文庫本再次出版。
《孔明未死》為伴野朗著,1992年由光榮社出版,1996年收入集英文庫。作品以失街亭後孔明未斬馬謖與五丈原孔明未死這兩個假設為前提,講述孔明病臥五丈原,得眾人精心照料而康複後,與暗中協助自己的馬謖合作大破司馬懿,挺進長安、洛陽的故事。如此作品與《反三國誌》日譯本的問世與再版或能說明:盡管中國人是出於言誌的需要,日本人是出於對弱者的同情,二者的出發點不同,但對三國故事的價值判斷卻相同,都同情劉蜀而擯棄曹魏。與之不同,市川猿之助的大型歌舞伎《新三國誌》卻表現了一種顯然不同於中國的日本傳統審美情趣。
市川猿之助的大型歌舞伎《新三國誌》上演於1999年4月,反應熱烈,後於東京、名古屋、大阪、福岡等地巡演時也場場爆滿。觀眾中年長者占壓倒性多數,這與歌舞伎為日本傳統劇種或有關。該劇演出時大量吸收了中國京劇的特技動作,以此也吸引了不少年輕者。該劇對三國故事的最大修改是將劉備設定為女性,並讓他與關羽談戀愛,這一點與吉川《三國誌》為劉備增補了戀人白芙蓉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為原本隻有陰謀算計、刀光劍影的男性世界引進了愛情,添加了柔情,增加了一些純個人的情感糾葛。人非草木,豈能無情,人類因此不可能沒有情感,愛情因此可以是文學的永恒主題,但以改性乃至無中生有的方法來為曆史人物“拉郎配”,以這樣一種方式來重構來接受三國故事,則不能不說是“日本式”的了。就此我們將在下一章繼續探討,於此隻引述一個年長者的希望來結束本章,因為他的希望同樣也是十分“日本式”的。他說:“今後若能將以甄後與曹植為主人公的《洛神賦》以及《胡笳十八拍》中表現的蔡文姬悲劇等也搬上舞台,將一定十分有趣。”
日本的三國熱起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後半期,盛於八十年代,至今已延續半個多世紀。如今隨著多種媒體的介入,它已由從前那種單純的出版熱向包括電視、電台、戲劇、電腦遊戲等等在內的多種領域輻射擴散,今後勢必還將繼續擴大與深入。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1)井本農一·西山鬆之助編《日本文學的曆史》卷七《人間開眼》:(日)角川書店,1967.11
(2)雜喉潤《三國誌與日本人》:(日)講談社,2002.12.
(3)《桑原武夫全集3》:(日)朝日新聞社,1968年
(4)後藤丹治校注《日本古典文學大係60·椿說弓張月》上:(日)岩波書店,1958.8
(5)穀山茂等編《日本文學史辭典》:(日)京都書房,1982.9
(6)伊藤整等編《新潮日本文學小辭典》:(日)新潮社,1968.1
(7)長穀川端編《太平記的時代》:(日)新典社,2004.4
(8)朱一玄·劉毓枕編《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6
(9)《三國誌》:中華書局1959年版
(10)《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