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看法或者不錯。因為一般地說,年輕人是受壓者,老年人是壓迫者;年輕人一無所有,老年人既得利益;因而年輕人要求變革,是革命的,而老年人反對變革,是保守的。但內藤湖南不從人們所處的社會階層去分析去把握社會變化的原因,而特別從人們的年齡等非社會性因素方麵去分析去把握社會變化的原因,則又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日本文學的非社會傳統。但無論如何,內藤湖南的《諸葛武侯》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曆史意義,因為它是日本人以日本人的視角撰成的第一部論說型長篇隨筆。而正如書名為“諸葛武侯”所表明,這部長篇隨筆是以孔明為中心來談三國的。談三國而以孔明為焦點,這表明內藤湖南對三國故事或三國曆史的興趣點與日本民族是一致的。因為無論是在他之前抑或他之後,也無論是散文抑或韻文,中心人物基本都是孔明。究其原因,或是因日本文學尤其日本古典文學中缺乏為主公出謀劃策的謀士——知識分子形象之故。《太平記》中是有個可與孔明相當的智慧人物楠木正成,可他是武士而非謀士,不是知識分子。
(二)詩詠:土井晚翠《星落秋風五丈原》
內藤湖南以理性的隨筆論述了孔明的偉大一生,而土井晚翠以感性的詩歌歌唱了孔明的悲劇命運,這詩就是“星落秋風五丈原”。
土井晚翠(1871~1952)小內藤湖南5歲,與島崎藤村同為日本明治時代代表性詩人。原名林吉,“晚翠”為筆名,取自宋範質詩句“遲遲澗畔鬆,鬱鬱含晚翠”,始用於1893年,23歲時。據其回憶,“從小學開始就經常聽父親講說八犬傳、水滸傳與三國故事,因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了對孔明的崇拜。如此想來,大學畢業後的《星落秋風五丈原》創作當也與父親的啟蒙密切相關。”
土井晚翠於1897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英文專業,時年27,是剛創刊的《帝國文學》第二屆編委之一。因此緣故,其“星落秋風五丈原”最初即於1898年11月發表於《帝國文學》,後於1899年4月收入處女詩集《天地有情》,成為詩集中最重要的一首詩,同時也是其代表性詩作之一。
《星落秋風五丈原》是首敘事長詩,以倒敘的形式歌唱了孔明的一生。全詩共7部44段,第一部寫孔明病倒後蜀軍的哀愁與孔明的憂思;第二部以孔明的回憶形式,寫他的隆中隱居與劉備三顧茅廬;第三部寫其出山後的定三分與受托孤;第四部寫其六出岐山,北伐中原;第五部寫孔明病臥五丈原;於第六、七兩部,詩人傾注全部熱情歌唱了孔明之死,之後以一句詠歎“至高至尊世無雙,君以悲運謝蒼天”結束了全詩。全詩的壓卷為第5部的“魏軍營中聲亦絕,夜深人寂五丈原。雙腿無力難立起,丹心猶念報國家。強扶病體出帳篷,夜半天青無雲朵”……“成敗任由人評說,唯盡一死表心誠。仰望銀河影清清,星鬥無數光冽冽。方照英雄兮苦心孤忠胸坦蕩,感其壯烈兮鬼神欲哭秋風禁”部分。
全詩7部,其中4部唱的是“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出師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是孔明的“星落秋風五丈原”。無論是歌題抑或結構乃至詩句,都清楚表明其主題是對孔明“想要實現而未能實現的‘悲運’”——悲劇命運的歌唱,是對他無法報恩之恨、想報劉備知遇之恩而不能報的遺憾與悲傷的歌唱。
中國人也熱愛孔明,我們雖也歎息他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但更敬佩他的忠誠,更佩服他的智慧;而日本人至此為止對孔明的崇仰與熱愛,用土井晚翠的話說是:俱非為了其所成就的事業,而乃為了其想實現而未能實現的悲劇命運。亦即:日本人所以在眾多三國人物中尤其選擇了孔明,是因了他們對悲中之美的追求與歌唱,而對悲美的追求與歌唱,正是日本文學的三大傳統之一(詳見第3章第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