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道德的起源(2 / 3)

摘自江恒源《倫理學概論》大東書局1926年版第1編第31頁。

吾人之行善,乃起於天性之要求。諺言曰:“人之好善,誰不如我”,即此意也。惟因吾人有好善之性,故吾人之責任,祗在長養之,灌溉之,而使其發榮滋長。外界的夾持,非不重要;惟其作用祗限於培植,而不能產生。猶之乎肥料能滋養苗稼,而不能產生苗稼。農夫可使穀苗死,但不能改穀苗為麥苗。此其故何也?毋亦由於穀性之非麥性耳。吾人之於他人之行善也,亦何獨不然?吾人可引導其為善,可妨阻其為惡。然而使其好善之性不存,則亦不能自無中生有也。故行善乃根於所性。

摘自餘家菊《倫理學淺說》(1927年)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第26頁。

道德之起源實由於有群居的組織也。群居組織何以發生道德乎?第一有群居,則人類之欲求有所限製,有所限製,則人類欲求不得自由,不得自由,則有禁阻行為之意義。道德之源,先由於禁阻,由個人良心之禁阻,則為自在的道德。其由社會風俗之禁阻,則為外在的道德。太古之世,人皆相爭相殺,征逐劫掠,靡日不有。故其相和諧而結為群居也,必先由於阻禁不法之行動。此社會之意識,先結於個人之心中,而為其良心裁製之標準,積而久之,此外在的道德;積為種智,而為內在的道德之基礎。是故道德演進,常基於風俗之轉移。積而久之,以外在的道德,有時窮於其術,則以群意結成法律,而為道德之保障矣。第二人類之欲求,不能不謀有以支配之。惟已有所限製,則於限製中而求其發展,則必以無侵害他人,而兼有利他性之事功,而求其發展。故人類道德之起源,實由以人類有利他性以為之動機,而後道德有存在之意義,使人類專以限製欲求之範圍中,而存有靜止的狀態,則人類自古迄今,必成為自私自利孤獨生活之人類,而道德必無建立之處也。第三凡事物無因不能有果,使人類之無道德之先天性,則道德之事功,必不能發表,有此先天性之道德觀念,而後道德之光輝日現。故道德之起源,可謂由此先天性以為之基礎也。第四由於天行之酷虐,水火風氣,天行資為布施之一大工,天行之所至,有時以萬物為芻狗,而人類於天地間,為渺小之物,其何以能抗天行布施之勢力乎?夫人孤立無能不能資生,乃思聯結勢力以為之抵抗,雖或不能完成抵抗,然於相當之勢力,得保其適合之生存,人類有此結合之保護性日演而日進,如慈母之顧覆其子,推而遠以顧護其家庭社會人類,而愛力乃綿延而勿絕也。

摘自陳安仁《人生問題》泰東圖書局1929年版第275頁。

近世法國孔德,說人道之進化。德國有黑格爾,論人類思想之進化。諸子唱進化之說如真確,則人類心能之進化,可為真確之事實。夫心能進化,則觀念必隨之而進化,道德隨時代人群而異,則道德之觀念,亦隨時代人群而異,可以知矣。在人類學可以證人類之前史,為三時期,一為野蠻時代;二為半開化時代;三為文明時代。野蠻時代,人類之思想觀念極為簡單粗野,凡事全由天命所操縱,而夫得自由意誌之解決。其時人類之道德觀念,亦極簡單粗野。依博古學者之考據,人類在野蠻狀態,當有十萬年。此十萬年之歲月中,人類道德觀念之陷於混沌狀態必矣。半開化時代是過渡時代,在人類曆史中亦有七八千年之時代,人類之智識思想觀念,略為開明,當時之社會,尚戰爭劫掠,然能對於自部落,有自己親愛之觀念,而親親之德性以立,其後人根據此德性,擴充之而有社會的自悟心,道德之觀念,隨之綿密高尚,而文明時代,乃以開始……

摘自陳安仁《人生問題》泰東圖書局1929年版第309頁。

吾人當分實際道德與道德自身。謂實際道德有起源,有發展,有變遷,皆是也。……至於道德自身則不能謂其有所自始,有所改動。……道德自身必藉實際道德而表現,離實際道德亦無覓道德自身,則謂道德自身即宿於實際道德之中……道德自身雖宿於實際道德中,藉之乃得表現,然仍未可目為;同一物也……

惟道德自身無所始,故實際道德雖有起源而非真正起源也?吾人於道德之起源可謂不能知。

摘自張東蓀《道德哲學》上海中華書局1930年版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