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回族名人(4)(1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馬駿舉行了公祭儀式。1951年10月,在北京日壇公園為他豎立墓碑。馬駿家鄉寧安縣有“馬駿烈士紀念室”,記載了他的英雄事跡。館內鐫刻有前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的題詞“紀念馬駿同誌”,“馬駿紀念館”的館名亦為鄧穎超的題詞手跡。

九、民族英雄馬本齋

馬本齋(1901—1944年),原名守清,經名尤素夫,河北獻縣人。少年時代隨父親到東北,1924年在東北講武堂畢業後,在奉係軍隊(東北軍)供職,任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還鄉務農。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馬本齋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率領弟弟和幾十名群眾在家鄉組織了“回民抗日義勇隊”。他們的行動受到了孟慶山領導的“河北遊擊軍”的支持,很快擴充、改編為“河北遊擊軍回民教導隊”。1938年5月,與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領導的回民幹部教導隊合並為回民幹部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中共黨組織委派東北回民丁鐵石到冀中回民教導總隊擔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9月,部隊在河間整編時擴大到六七百人。10月,經丁鐵石介紹,馬本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誌願書上寫道,“我決心為回回民族的解放奮鬥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隻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續修山東省誌·少數民族誌·宗教誌》。1939年奉中共中央軍委令,改冀中回民教導總隊為“冀中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

1940年日偽軍瘋狂“掃蕩”冀魯豫邊區,冀中回民支隊在保南方圓不到15公裏的範圍,堅持戰鬥了52天,先後作戰30餘次,擊斃日偽軍近千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楊策:《少數民族與抗日戰爭》,北京出版社,1997年。康莊是衡水至安家莊敵人據點之間的一個村莊。1940年5月30日,回民支隊以少數兵力佯攻安家莊,待敵人打電話到衡水求援後,迅速割斷電話線,將我主力布置在安家莊一帶。敵人增援部隊經過康莊時,回民支隊用炮火猛烈襲擊。這場戰鬥除少數敵人逃跑外,其餘全部於半小時之內被殲滅在衡安公路上。康莊伏擊戰的重大勝利,受到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的高度讚揚,冀中軍區授予錦旗,上書“能征善戰的回民支隊”。《少數民族與抗日戰爭》。

十、抗日名將白崇禧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經名烏默爾,廣西臨桂(今桂林)人。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7—1922年任桂軍連長、營長、統領。1923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討賊軍參謀長。1924年任定桂討賊軍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1925年結束舊桂係軍閥對廣西的統治,成為新桂係首領之一,地位僅次於李宗仁、黃紹竑。北伐時期,白崇禧率新桂係軍隊轉戰蘇皖江浙,所向皆克,為國民黨“統一”中國建立了殊勳。白崇禧膽識超人,用兵擅長謀略,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戰場信息,在國民黨將領中素有“小諸葛”的雅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軍政領導高層看重,甚至後來日本人也稱之為“戰神”。

“盧溝橋事變”後不久,蔣介石電召白崇禧“共赴國難”。1937年8月4日,白崇禧從桂林乘蔣介石派來的水陸兩用坐機到南京。第二天,日本報紙即作報道《戰神到了南京,中日戰爭終不可避免》。蘇誌榮、範銀飛:《白崇禧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白崇禧抵京不久,蔣介石委任白崇禧為副總參謀長,並兼任軍訓部長,參與製訂作戰計劃,成為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最高統帥部的主要決策者和指揮者。白崇禧提出了“遊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思想,對持久抗戰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積極參與製訂了鬆滬作戰計劃,並親臨前線督戰。後又參與製定徐州會戰方案,虛心聽取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意見,是台兒莊大捷的主要策劃者、指揮者之一。代行第五戰區長官職務,指揮武漢保衛戰。任桂林行營主任後,親自指揮了桂南會戰和長沙會戰,其中桂南會戰兩度挫敗日軍大兵團進攻,收複昆侖關。長沙會戰後,白崇禧主持編寫了《遊擊戰綱要》一書,認為遊擊戰是長期抗戰,消耗敵人,爭取主動地位的戰法。《遊擊戰綱要》成為國民黨軍事院校研討遊擊戰的教本與實施遊擊戰的依據,其中白崇禧所製定的六條對日軍作戰的指導原則,後來便成為各戰區對日作戰的基本原則。白崇禧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中華民族抗日反帝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白崇禧關心回族的發展,積極組織回民愛國團體,支持發展回族教育,培養各種人才。1938年5月“回民救國協會”在漢口成立,他被推舉為理事長。同時,在桂林“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6分校內,專設回民大隊,號召回族青年報考入學,當時雲南一省就有300多回民青年報名響應,後錄取200多人。他委任回民上校主任教官尹光宇主持回民大隊學生的生活。據統計,從該校畢業的回民學生約2000多人,不少成為抗日將官,也有不少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