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回族名人(4)(2 / 2)

十一、史學大師白壽彝

1999年4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隆重集會,祝賀白壽彝教授90華誕,同時祝賀由他任總主編的12卷、22冊、1400萬字的《中國通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全部出版。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江澤民專門為他發來了賀信,“您主編的22卷本《中國通史》的出版,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喜事。您在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勤於研究,可謂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對您和您的同事們在史學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賀!”

白壽彝(1909—2000年),經名哲瑪魯丁,字肇倫,河南開封人。中國著名史學家、回族史和伊斯蘭教史專家。1929年,白壽彝考入北平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攻讀中國哲學史,從此開始了他的曆史學研究生涯。1937年,白壽彝參加了顧頡剛組織的考察團,到綏遠、寧夏、甘肅等省區進行了民族、宗教、農田水利等方麵的考察。1949年前,他先後在廣西桂林成達師範學校、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執教。

1937年,28歲的白壽彝出版了《中國交通史》一書。在這一時期,他把較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國伊斯蘭教史和回族史的研究當中,成為這一領域的開拓者之一。1937年7月1日,他參加西北考察團,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了《綏寧行紀》和《甘青行紀》,詳細記載了西北回族的狀況,留下了珍貴的史料。1943年,他的長文《中國回教小史》發表,次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是“中華民國”時期回族史研究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他在1949年前對回族伊斯蘭教史的研究作品,後來大都收集在《中國伊斯蘭史存稿》一書中,成為今天回族伊斯蘭教史研究的重要參考書目。

1949年7月,白壽彝與郭沫若、範文瀾等創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會,並受聘執教於北京師範大學。1971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關懷下,白壽彝開始主持《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改革開放後白壽彝成為中國曆史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他主編的《中國通史綱要》於1980年出版,至今已印刷30多次,累計印數100餘萬冊,先後被翻譯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鮮文、羅馬尼亞文等。1986年出版的《中國史學史》第1冊,被認為對史學史研究有突出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1989年,他主編的《中國通史》第1卷《導論卷》出版,這是一部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結合中國曆史進程而創造性地闡述中國曆史發展和中國通史編纂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的重要著作,被史學界和理論界公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曆史理論發展前沿的代表性作品,受到各方麵的關注。

1999年,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22卷全部出版。《中國通史》是白壽彝學術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本世紀最大規模的史學著作之一,也是本世紀最高水平的史學著作之一,被稱為一件宏偉的世紀工程。白壽彝在全麵研究通史著作的基礎上,提出了“體大思精”的編纂設想,在體例和曆史觀上也有創新,尤其是第一次真正把少數民族史納入了中國通史的框架之中,充分肯定多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明的曆史業績。

在致力於中國史研究的同時,白壽彝始終沒有放棄對回族史的研究,並在這一領域持續作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出版的《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收集了他60年來從事民族宗教研究的論著。1997年,他主編的4卷本《回族人物誌》全部出版,是新時期回族史研究的重要成果。2000年,91歲高齡的白壽彝教授在北京去世,被安葬在北京盧溝橋回民公墓。他生前最後的一篇文章,就是口述了《中國回回民族史》的“題記”部分。現在,這部《中國回回民族史》已經正式出版。

白壽彝認為研究史學史,還要研究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研究史學與社會現實的相互作用等,他重視史學思想,認為史學史是對史學進行反思的學問,是比研究客觀曆史更高層次的學問。他關於史學史的學科理論,在許多方麵超出了梁啟超關於史學史學科的理論框架,代表了20世紀後期關於中國史學史基本理論的最高成就。在中國史學史的學科史上和梁啟超成為代表20世紀前、後時代的兩座學術高峰。周文玖:《史學史導論》,學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