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回族名人(3)(2 / 2)

馬駿(1895—1928年),又名天安,字遹泉,號淮台,吉林省寧安縣(今屬黑龍江省)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活動家和領導者之一,中國革命的先驅人物,第一批入黨的回族黨員。

1919年5月4日,北京天安門爆發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愛國學生運動。天津的青年學生即刻響應,15所中等以上的學校聯合起來成立了“天津學生聯合會”,馬駿當選為聯合會的領導人,與周恩來等一起立即組織發動了天津學界的罷課示威活動。6月9日,馬駿領導天津學生聯合會舉行了公民大會,以聲援北京學生的鬥爭,馬駿致開幕詞,並組織天津商界罷市。6月底,馬駿被天津各界聯合會推選為總代表,同郭隆真、劉清揚等10多名代表赴京,聯合北京學生30餘人到新華門向北洋軍閥政府請願,迫使北洋政府未敢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示威鬥爭取得了勝利。

1919年8月,濟南鎮守使馬良殺害了山東愛國回教救國會領導人馬雲亭等3人,北洋政府不僅不予懲治,反而拘捕了聲援“濟南慘案”的山東代表。8月23日天津學聯為聲援“濟南”慘案,派郭隆真、劉清揚等10人為代表,聯合北京代表15人,於清晨齊聚總統府前請願被捕。天津學聯召開緊急會議,派出第二批請願團,馬駿被推為京津代表總指揮,率領天津、北京、濟南、煙台等地請願代表5000多人抵達總統府門口,在天安門前宣傳、講演愛國思想,與軍警對峙達3天3夜。29日,馬駿被捕關押。入獄前他講,“吾人死為國死,死為爭國不亡而死,死後惟願全國父老以及後之來者,萬不可把國忘了”。《天津聯合學報·馬俊口中的馬駿》,1919年9月1日。馬駿被捕的消息傳出後,京、津、魯等地各界聯合會紛紛向北洋政府致電抗議,在全國聲援下馬駿最終獲釋。因他英勇指揮天安門示威遊行的鬥爭,獲“馬天安”的美譽。

1919年9月16日,馬駿和周恩來、郭隆真、鄧穎超等20名青年舉行會議,成立了我國早期的青年革命團體——覺悟社。該團體“要求教育改革”、“實行文化運動”,並出版了《覺悟》雜誌。覺悟社成立不久,馬駿赴上海參與發起組織全國各界聯合會。之後,馬駿被推為總指揮領導了著名的“反帝大遊行”,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外國租界區遊行,通過這一次的遊行示威,顯示了全國各界團結力量的壯大。

1920年1月,在組織反帝鬥爭的活動中,馬駿與周恩來等先後被捕。經過全國人民和青年學生的鬥爭,馬駿、周恩來等於7月17日被釋放出獄。這一年,馬駿參加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馬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返鄉創建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寧安支部。

1923年2月馬駿創辦《哈爾濱晨光報》,利用報刊宣講救國道理,揭露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和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推動了東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同年夏季,在家鄉寧安組織了“寧安回民崇儉會”,倡導破舊立新,廢除婚喪嫁娶中的陳規陋習,在回民群眾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馬駿被推為吉林“滬案後援會”會長,組織萬人參加示威遊行,包圍了日本領事館,聲討英、日帝國主義野蠻罪行。張作霖非常恐慌,他電示吉林省長公署,要殺害馬駿等領導人。敵人到馬駿家沒找到馬駿,便將他的父親馬喜貴老人殘忍殺害。在此形勢下,黨決定調離馬駿,派他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馬駿懷著殺親之痛來到中山大學,被選為中山大學公社(學生團體)的領導,負責黨務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在全國範圍內屠殺和逮捕共產黨人。4月,中共北方黨組織領導人李大釗慘遭殺害,北京市委遭到破壞。危難之際,馬駿奉調回國,就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負責重建北京市委,很快恢複了遭到破壞的北京地下黨組織。後因叛徒出賣被捕,張作霖以“聲明脫離共產黨”為條件,許以馬駿教育部次長官職,他寧願赴死不為所動,遂慘遭殺害,年僅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