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有明一代,文治官員鐵鉉、馬自強、孫繼魯、詹沂,邊將麻貴、達雲都是名載史冊的人物。
七、反清起義鬥士米喇印、丁國棟、杜文秀
1.米喇印、丁國棟
米喇印(?─1648年),甘肅省甘州(今張掖市人),回族,行伍出身,甘肅副將。
丁國棟(?─1650年),甘肅人,回族,前明軍官。
清軍入關後,民族矛盾激化,中原各族人民掀起反抗滿洲貴族的洪流,大順、大西農民軍堅持抗清,京畿人民發起反“圈地”鬥爭、江南人民反“剃發”鬥爭,自李自成、張獻忠先後戰死,南明福王、魯王、唐王政權相繼失敗,江南各地反清起義也被剿滅。南明桂王政權在漢奸吳三桂的壓迫下流亡緬境,行將滅亡。正當全國反清形勢萬馬齊喑之際,米喇印、丁國棟卻在甘肅扯起“反清複明”大旗,舉行起義,這對當時剛剛穩定統治的清朝統治者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幾乎動搖其在西北的統治根基。激起這次事變的主要原因是,清軍入關後實行野蠻的民族壓迫政策,強製要求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人民放棄唐宋以來的服飾文化傳統,改穿滿族服飾,采用滿族發式。順治四年(1647年),清攝政王多爾袞下諭在全國強行“易服剃發”,改變了人們的形象,傷害了漢族的民族感情,也損害了回族人民的民族尊嚴。米喇印說:滿人“強人以難堪,與其豬尾長拖,為人竊笑,何如鴻飛遠走,賦我遂初。”丁國棟深表同感,鼓勵米喇印“恢複”明朝,行“漢竇融、晉張軌之所為”慕壽祺:《甘寧青史略》卷十七。
順治五年(1648年),清廷調遣甘州之兵前往川、滇鎮壓南明永曆帝抗清力量,甘肅防務空虛,米喇印、丁國棟乘機於1648年3月在甘州起義,廢順治年號,揮戈東進,各地回漢人民“一呼百應”,連克涼州、古浪、莊浪(今永登),殺涼州副將毛镔等,很快控製河西走廊。後義軍東渡黃河,攻克蘭州及周邊各縣,米喇印入蘭後,奉故明延長王朱識為主,號令各地反正,起義聲勢進一步擴大。在甘的前明遺臣、士紳“欣而往降”,伏羌、河州、岷州、洮州等地回漢各族人民紛紛響應,“關隴大震”。陝甘總督孟喬芳督率在甘各路清軍和馳援的八旗軍分頭圍剿義軍,義軍寡不敵眾,節節敗退,清軍攻下蘭州後,延長王朱識被俘遇害,五月底,米喇印、丁國棟率殘部退往涼州,在永昌義軍與清軍發生激戰,米喇印戰死,義軍餘部由丁國棟率領退保甘州。順治六年(1649年)八月,各路清軍圍攻甘州。雙方激戰數十次,相持五晝夜,義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撤往肅州,十一月二十九日,肅州淪陷,丁國棟等起義將領被俘就義。米喇印、丁國棟起義是甘肅回族、漢族人民參加的聯合起義。這次起義聲援了全國各地人民的抗清鬥爭,打擊了清王朝在甘肅的腐敗統治,鎮壓了大批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近代甘肅漢族學者慕壽祺評論米喇印、丁國棟說:“及觀其奉故明延長王朱識,證以父老所傳,始知當日此舉,意在排滿,以響應東南,不圖穆教有此革命人才,足為隴右光。清史以叛逆目之,何所見之不廣耶?”慕壽祺:《甘寧青史略》卷十七。慕壽祺認為清初甘肅回族中出現米喇印、丁國棟,實為革命人才,是甘肅的光榮,而清史記載中把他們列為叛逆之類是缺乏史學眼光的。
2.杜文秀
清朝政府自嘉慶、道光以來吏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危機四伏。又對回族實行空前的高壓政策,民族矛盾日益突出。這時雲南地方回漢兩族偶因瑣事發生衝突,清朝統治者利用矛盾操持兩端,分而治之。回族人民銜冤難告,嫌怨日深,從而釀成了大規模的回漢械鬥和屠回巨案。
杜文秀(1823—1872年),雲南省永昌府保山縣人。16歲補癝生,中秀才。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永昌府保山城北板橋漢回鄉民對歌,發生辱回事件,引起雙方械鬥。清朝地方反動官員歧視少數民族,借漢族反動會道門“香把會”組織,屠殺保山城回民。同年十月二日夜,保山城“香把會”首領沈盈帶領三千壯丁按事先約定,對城內無燃香敬門神之戶(全係回民)不分男女老幼盡行屠殺,數千回民罹難,逃脫藏匿山林者僅數百人。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79~5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