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587年11月13日)海瑞在南京病逝。海瑞病逝的消息傳出後,百姓奔走相告,如失親人。海瑞靈柩從南京經水路運回家鄉時,江兩岸站滿了送葬人群,表達了人民對海瑞的悼念。毛澤東曾經稱讚海瑞批評明朝皇帝的勇氣——“海瑞比包文正高明”。
五、思想家李贄
李贄(1527—1602)字卓吾、福建泉州人,回族,明代後期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評論家。白壽彝:《回族人物誌·明代》,1988年,第76頁。
李贄祖姓林,六世祖林弩是泉州巨商,航行往來波斯灣,娶“碧眼女”為妻,與中世紀穆斯林胡賈番客建立了血緣關係。受多元文化影響的家庭培養了李贄思想獨立,敢於反傳統的精神氣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贄中舉,曆任河南共城(今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南京戶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等職,李贄宦海浮沉21年,政績乏善可陳。離開政界後,還作過12年的私塾先生,一麵教書,一麵潛心鑽研學問。這種仕途曆練讓他結識了許多知識分子和各地各階層人士。廣泛的社會交往,增加了他思考社會曆史和人生的興趣,為他以後著書立說創造了條件。
李贄著述甚豐,主要有《焚書》三卷,萬曆十八年(1590年)刊於湖北麻城。《續焚書》五卷,是在他去世16年後刊印的。《藏書》六十八卷,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刊於南京。《續藏書》二十七卷,也是在他逝世後刊印的。《焚書》《續焚書》是理論性著作,反映了李贄的哲學思想、社會思想、史學思想,是李贄的代表作。《藏書》和《續藏書》是曆史人物傳記。李贄死時,所有已刊各書均被禁毀,但當年的士子人人以挾李贄的《藏書》《焚書》為奇貨。
在宋明理學思想居主導地位的社會環境中,李贄筆鋒犀利,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孔子和宋明理學家,猛烈抨擊理學家的虛偽性,表現了他探究真理,不怕犧牲的精神。李贄旗幟鮮明地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和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的說教,但在儒、釋、道三教之中,仍傾向於前者,肯定“真道學”所追求的“為生民計”的理想人格;李贄反對理學家鄙視婦女的封建思想,提倡男女平等。認為卓文君私奔是“正獲身,非失身”,是實現了自我價值。在《夫婦論》中李贄提出:“夫婦,人之始也。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兄弟,有兄弟然後有上下。夫婦正,後萬事無不出於正。”把夫婦置於人倫之首,有悖於三綱五常的等級秩序,但與伊斯蘭的人倫理念相契合;李贄主張社會平等,斷言“堯舜與途人一,聖人與凡人一”;李贄反對儒家文化中重農抑商的傳統,讚美商賈對國計民生發揮的作用。李贄因思想和學術問題最後被迫害致死,著名學者朱維之因此“把李贄之死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之死並列,充分肯定了李贄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喇敏智主編:《回族對偉大祖國的貢獻》,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0頁。
六、五朝元老馬文升
馬文升(1426—1510年),字負圖,號約齋、三峰居士,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進士,“是明代回族中著名的政治家”。初任地方官及朝廷司法官,後供事於朝,官場沉浮56年,先後經曆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五朝,出將入相,事業赫然。馬文升在禦史任上,執法不阿,翦暴除奸,有“神君”之稱。在陝西巡撫任上,修固衛所,簡練軍士,繁榮茶馬貿易,維護社會安寧。後升任兵部侍郎和兵部尚書,主持兵部達13年之久,“整肅軍旅”,嚴軍紀、刊武書、習兵法、利甲兵,興屯田,振武備。後又任吏部尚書,在其任上“輔君恤民”、“整頓吏治”,汰除冗職,振作綱紀,注重邊疆建設和民族團結,諫勉皇帝“視民如己之子,節財如己之肉”,多有建樹。因其梗介、為官清正,廉明奉公,不媚權貴宦閹,風裁甚著,至老不改其性,兩遭冤獄,85歲含憤辭世。馬文升死後,朝廷追複他的官銜,加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傅”,予諡“端肅”。嘉靖初,加贈文升左柱國、太師。白壽彝:《回族人物誌·明代》,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