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馮勝、馮國用,安徽定遠縣人,朱元璋率軍至定遠妙山時,馮國用(1323—1358年)帶著兄弟馮勝前來歸附。白壽彝:《回族人物誌·明代》,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頁。朱元璋遂向他詢問天下大計,馮國用答道,“金陵(今南京市)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明史·馮國用傳》。朱元璋聽後大悅,當即留他在自己身邊當謀士。後來朱元璋采納馮國用的建議,定都南京。
馮國用屢建軍功,擢升親軍都指揮使。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十五日,在攻打浙江紹興之役中,因疾卒於軍中。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國公。
馮勝(?—1395年),安徽定遠縣人,馮國用弟,襲兄職主管親軍,曾轉戰安徽、江西、山東、遼東、山西、河南及西北各地,最後迫降北元丞相納哈出,戰功赫赫,累進親軍都護、征虜右副將軍、征西將軍、征虜大將軍等,封宋國公。馮勝功高望重,屢遭奸邪讒毀,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賜死。
三、鄭和七下西洋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當世界變革之序幕尚未揭開之前,即十五世紀上葉,位於地球之東方,在波濤萬頃之中國海麵,直到非洲東岸之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這一光耀燦爛之景象,就是鄭和下西洋”(英)李約瑟著,陸學善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這裏,李約瑟所說的“世界變革”指現代世界曆史的開啟與“新航路的開辟”和“地理大發現”。長久以來,“新航路的開辟”和“地理大發現”與歐洲的曆史並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被質疑的歐洲神話。然而這個神話在21世紀初被顛覆了。2002年英國曆史學家加文·孟席斯遍訪120多個國家,查閱900多個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資料,積14年的潛心研究,出版了其巨著《1421:中國發現了世界》,以翔實的資料向世人宣布:“鄭和首先環球航行發現新大陸”。(英)加文·孟席斯:《1421:中國發現世界》,京華出版社,2005年。我國郵政主管部門曾兩次發行《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體現了國家對這位偉大航海家的尊敬與讚賞。
(一)才負經緯,七下西洋的和平之旅
鄭和(1371—1433年),原姓馬名和,小名三保或三寶,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出生於雲南顯赫的穆斯林世家,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的六世孫。曾祖父賽典赤·伯顏(納速喇丁長子)曾在元朝任刺桐城(福建泉州)長官,世祖晚年至成宗時期兩度入相(中書平章政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因參與安西王阿難答與元武宗海山的奪位事件,事敗被殺。敏賢麟:《蒙古遊牧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的交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325~326頁。鄭和祖、父均稱哈知,都曾前往麥加朝覲。白壽彝:《回族人物誌·明代》,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付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滅元梁王殘餘政權,俘前朝權貴子弟,十二歲的鄭和作為俘虜入燕王朱棣宮為太監。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朱棣受封北平,督師北伐蒙古北元政權。當時身為宦官的鄭和以文武雙全、精明果敢,深受燕王的賞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以內臣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征戰”《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特別是在建文三年(1401年)的鄭村壩(今北京東)一戰中,功勳卓著,受到朱棣器重。朱棣賜其姓鄭,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故時人稱之為“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
鄭和一生最偉大的成就是作為“欽差總兵正使”,率領由62艘寶船和百餘艘供應船隻組成的龐大外交使團,曆時28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肯尼亞的蒙巴薩,訪問了亞非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永樂三年六月,鄭和攜帶明成祖朱棣給各國的“敕書”,率領27800餘名將士,分乘62艘寶船和140餘艘其他船隻,滿載織錦綢緞、布匹、陶器、瓷器、金銀銅鐵器及錢幣、饋贈品等,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海,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船隊經福建五虎門,抵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蘇門答臘、南渤裏(以上均屬今印度尼西亞)、錫蘭山(今斯裏蘭卡)、古裏(今印度科澤科德)等國,於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初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