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編輯視野與編輯驛站(3)(3 / 3)

1984年初夏,華先生要走了,我們幾個人為他收拾行李。要分別了,我也不知道該怎樣表達我的心意。先生喜歡古典小說,就去書店選了一套《古代神話》送給他,他很高興地留下了。那情景還如在目前。

華先生離開固原已經20多年。中間回來過幾次。我利用開會的機會也去昆明看望過他,相見的時間很短暫,但彼此都非常高興,也很感慨。1986年夏天,第一次去昆明看望他。他原本是不喝酒的,但那天晚上他陪我一起喝木瓜酒,那神情很難忘。第二天,先生和他的兒子華山陪我去遊昆明城裏的圓通寺、吃過橋米線。1999年,《固原師專學報》被評為“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2000年中國高校學報研究會在廣西召開座談會,我又借機順道去昆明看望他。當先生得知他曾經付出過心血的刊物進入全國百強時,顯得很興奮,並鼓勵我們要再接再厲。他是《固原師專學報》的主要創辦人,是第一任主編,在《固原師專學報》發展史上,是他築就了第一座碑。從工作的角度我們相處雖然不是很長,但編輯工作的緣起卻是在先生任主編時期,我的編輯入門也在這一時期。他離開固原時,我已經能應付整個編輯過程的瑣事,包括封麵設計、排版印刷的全過程。因而,我非常感念華先生。

2007年月11月,寧夏社會科學院組織去雲南社會科學院考察。一個華燈初上的晚上,我再一次去看望先生。時隔七八年之後,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已蒼老了許多,癌症、心髒病折騰得他身體狀況大不如以前,但思維依舊敏捷,還談到如何辦好學術刊物的事。當談到曾經也是我們刊物主編的袁先生、楊先生、李先生都相繼謝世時,老人很動情,也很傷感。10點過後我要離開時,他和夫人執意要送我到大門口。雲南師範大學校門前的大街上燈火輝煌,先生久久站在那裏,依然不願離去。瞬間,我心裏也生出些淒然的感覺。

(二)青島的袁伯誠先生

華世欣先生調離後,大約過了年餘,學校任命袁伯誠先生做學報主編。袁先生是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70年代後期調入固原師專,是我們在校時期古典文學老師。袁先生是學者,辦刊過程注重學術質量,吸引了一批當時年富力強的區內外學者,大致形成了一個撰稿人隊伍,刊物的學術質量得以保證且不斷提升。他在任期間,是《固原師專學報》發展的重要時期。

袁先生喜歡飲酒,在平涼校稿時,工作之餘我們兩人總是要小酌幾杯的。邊喝邊聊,學習、工作、人生,包括他戴上右派帽子時的經曆、個人婚姻。在辦刊物的過程中,袁先生對稿件質量的取舍把關較嚴,但很少花時間去校對。校對、版式以及編輯瑣事由我來做。在讀書與做學問方麵,袁先生對我影響很深。1986年以後,編輯部連續增調兩名編輯,編輯隊伍增加了,刊物開始按季刊的形式出版,各項工作基本規範。去平涼校對時的感覺更好,編輯校對工作也常常是到淩晨。工作之餘,大家都很開心。袁先生主持學報的這一段時間並不是很長,但卻為《固原師專學報》的公開發行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在《固原師專學報》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裏程碑。

1988年秋,袁先生調離固原,回到青島,用他的話說是“落葉歸根”。袁先生與華先生不一樣,他雖然回青島了,老泰山還在西吉縣,因而常回來走動,每隔年餘我們都能相見,信息經常是通暢的。1998年,學校建校20周年慶典活動期間把他們這批老先生都請回來了。師生20年後相聚,那情景真是令人難以忘懷。

這期間,我們經常有學術上的往來,先生不時寄文章給學報。曾經耕耘過的土地,他依舊牽心掛念著,他對學報的生存和發展仍很關注,他自己也筆耕不輟,對我們來說,依舊是一種學習與研究的動力。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先生執筆的《中國學習思想史》,他寄我一本。收到沉甸甸的大書,更加感覺到一種精神的鼓勵。2006年初冬,我們又見麵了。近乎每次歡聚暢飲之後,或者賦詩,或者揮毫,直到盡興。誰能料得,此次相聚竟成了永別。2007年夏天,先生在青島家中病逝。

2007年10月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我與先生的公子袁法周相見。他博士畢業後留中華書局工作,他送我一套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學習思想通史》兩大冊,與他的父親一樣,寫一手漂亮的字。在書的扉頁上題了近乎整整一頁關於他父親和我的文字,我很欣慰,也很感念,遺憾的是先生未能看到自己撰寫的這套大書的出版就離去了。封二配有先生的照片,目光平視、心態淡然的學者形象又勾起了我們在一起的經曆。

(三)湘西的楊子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