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編輯視野與編輯驛站(3)(2 / 3)

做編輯工作20年,也結識了不少中國出版界的大家和名人。這中間,無論是兩鬢皆白的老出版家,還是富有創新思路的年輕出版者;他們或者在高校學報,或者在專業出版行業,他們“為人做嫁衣裳”的奉獻精神、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探索創新的編輯思想和治學態度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為此,我研究過編輯學,承擔過編輯學課題,試圖從編輯學的角度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提升刊物質量。

20年的編輯生涯不長,但對於一個人來說也不短,最好的年華都耗過去了。我深知,人的一生短暫,能做好一件事,應該說也是無怨無悔。我的編輯經曆,已經表白了我的心跡。其實,我是從內心深處感激所有支持過我們刊物的先生的。因為,地處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我們的高校和刊物,生存和發展都不容易。能堅持過來,而且辦得有一定影響,更是不易。尤其使我珍惜的是,作者的支持、學報的發展與我這個由初出茅廬到傾注了數十年心血的編輯相濡相伴而走過的曆程和經曆過的時光。

2001年冬

永遠的懷念——寫在《寧夏師範學院學報》更名之際

隨著寧夏師範學院的掛牌,原《固原師專學報》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更名為《寧夏師範學院學報》。這是寧夏師範學院的大事,更是《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的喜事。《寧夏師範學院學報》,是伴隨著《固原師專學報》的發展走過來的,風風雨雨近30年,談何容易,它承載著寧夏師範學院數十年間的學術經曆和奮鬥曆程。

2000年金秋,是《固原師專學報》創刊20周年紀念,我在紀念大會發言稿裏寫過一段文字:

20年前那個丹桂飄香的季節,幾位經曆和感受了曲折人生的先生,麵對改革開放的年代,抑製不住蘊藏在內心深處的激情,共同的話題就是創辦一份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學術刊物。刊物定位就叫《固原師專學報》,同時,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刊名。當年,他們人雖在距縣城數十公裏的鄉下,但視野卻關注著中國。曆史已證實他們那一代人的膽識。

寫下這些話時,是想說刊物創辦的背景。現在,近乎30年過去了,再回首,已成為一段永遠追念的記憶。

《固原師專學報》創刊於1980年。

1981年,我畢業於固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係,有幸留校工作,分配在學報編輯部。上班後,學報主編華世欣先生帶我到他的宿舍兼辦公室(當時條件艱苦)說:“往後我們既是師生關係,又是同事了。做編輯工作很好,但要能坐下來,要珍惜這個工作環境;不要辜負學校和教師們的期望。”之後,他將編輯部的印章、申報學報創刊時的文件及相關資料都交給了我,包括創刊號稿費發放的冊子。我記住了他說的話。從此,我的編輯工作生涯就開始了。回想這20多年間與各位先生的相處、交往的經曆,逝去的歲月仍曆曆在目。

一、回歸故裏

(一)昆明的華世欣先生

華世欣先生畢業於蘭州大學,分配到寧夏固原工作。上世紀70年代後期固原師專成立時,他們這一批20世紀60年代初的大學生們陸續調入學校,華先生教我們唐宋文學。有幸成為他的助手,對於我來說,是緣。

華世欣先生是主編,我是跑雜的。刊物一開始就由甘肅省平涼地區印刷廠承印。那時候固原開往平涼的班車清晨一趟,下午一趟。華先生大多時候都要求趕清晨這趟。冬天的清晨,天上還布滿著星星,我們就動身了。在平涼地區賓館住兩塊錢的房間,晚上校對文字往往都要到淩晨才休息。華先生在大學時就辦過刊物,對辦刊物不但有經驗,而且很用心,要求嚴格,從文字的處理到版式設計,包括封二、封三的插圖都要充分利用,擺布得很有序。他對地方曆史文化很看重,包括民俗文化,差不多每期封二、封三都要有文物照片刊載。這一切,我都緊跟著學,不但要學做編輯工作,老師還要求有計劃地讀書,要動手寫文字練筆。我的第一篇文章《韓信自請齊王議》,就是先生多次提出修改意見,我反複修改後在他主持刊物期間發表的。我不敢說文章如何,但鼓勵的意義和價值是永遠的。

與華先生相處約三年時間,我們就分手了。1983年的冬天,先生說他要調回昆明老家去。這年的春節,我想到去給先生拜年,對於他將要調離固原,從內心裏很留戀,也生出些傷感。臨別時我說:這是我第一次給老師拜年,也是最後一次;昆明太遙遠了,很難再見到您。先生說:會有相見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