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編輯視野與編輯驛站(4)(1 / 3)

袁伯誠先生離開固原後,學校任命楊子儀先生做《固原師專學報》主編。這一年,是1989年;這一年,經自治區新聞出版局批準,《固原師專學報》在國內外公開發行。這無論對學報,還是對學校都是喜事。因為當時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師專都沒有這個條件,包括一些師範院校。作為辦刊人,我們都為《固原師專學報》的公開發行而高興。楊先生武漢大學畢業,音韻學是他的專業,在學術上很有見識。他給我們教過古代漢語,學生時期就多有來往,及到編輯部,與大家相處很融洽,他也是喜歡喝幾杯小酒的人,同樣是飲酒與人生,什麼都談,受益最多的還是讀書。我的第一本書《董福祥傳》的撰寫過程中,除了鼓勵外,他的一些思路對我的寫作過程有直接影響。他的《音韻學教程》一書的編輯工作,包括封麵設計基本都是由我來做的,先生也認可。他撰寫的《固原方言誌》,現在已經成了人們懷念他的話題。

楊先生是湖南湘西人,但走出大學校門後就到了西北,對西北的傳統地方戲秦腔有一定研究。在平涼印刷廠校對刊物時,隻要碰上有秦腔演出,一定是要抽時間去觀賞的。返回的路上,總是興致極濃地點評劇中角色和角色的演藝。深夜的大街上,空曠而行人稀疏,他常常是邊說邊擠,從路的這邊擠到路的中間,我再把他擠回到路邊。回到住處,談話的興致依舊很濃。

1991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他離開固原調回湖南老家,去懷化師專(現懷化學院)任教。臨走時心情也很複雜。1998年,學校建校20周年校慶時請他回來。那次他顯得非常精神,來去都是我接送站,那時寶中鐵路已通車,情景如在目前。10年之後的2007年夏,先生因病離開了湘西故土。

公開發行後的《固原師專學報》,先生花費了不少心血,為刊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不但關注刊物的學術質量,文字工作也把得很細,好多清樣稿他都是要過目的。如何取舍稿件,尤其是對一些稿件的文字處理的方式等,我是深受教益的。當然,沒有多年的學術積澱,輕易是達不到他那個程度的。

二、終老山城固原

終老山城者有兩位先生:一位是李宗堂,一位是國玉經。

(一)李宗堂先生仙逝已數年矣!這位四川籍的老人沒有回歸故裏,六盤山下的黃土成了他永遠的棲息地。國先生是山東長青人,已到古稀之年,固原真正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李先生是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蘭州大學後分配到寧夏固原的。調入固原師專數年後,即從事學報編輯工作,是學報的元老之一,做副主編,負責理科版的編輯出版,對編輯工作非常敬業,精益求精,為《固原師專學報》尤其是理科版的創刊與發展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二)國玉經先生是我的老師。先生經曆豐富,在朝鮮戰場扛過槍,之後就讀於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畢業後分配寧夏西吉縣。上世紀70年代調入固原師專,教現代漢語。1991年春天楊子儀先生調離後不久,學校任命他做學報主編,在順序上他是第四任。先生主持學報工作期間,我們相處得很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的帶領下,大家齊心協力共謀學報事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先生傾心盡力,為學報的發展盡職盡責,為《固原師專學報》進入全國“百強”奠定了基礎。先生離休後,依舊關心著學報的發展。這於後來者,永遠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

三、後浪推前浪,新人換舊人

老師們一茬一茬離去了,學報的重任就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1995年初夏,國玉經先生離休後,學校任命我為學報常務副主編,主持刊物工作。上世紀90年代以後,正是中國期刊編排規範化、管理規範化逐步推進的時期,各級出版管理部門有組織地對刊物進行不同層麵的評估。《固原師專學報》編輯部隊伍建設向來都很精幹,沒有人浮於事的經曆。這期間,方建春(現任主編)、陳剛(博士畢業後調陝西師範大學)和我做文科,田俊忠(理科副主編)、吳茂江做理科,大家都很敬業,對學報質量的提升、學報在外的影響等都很在意,大家都把學報工作當作事業來對待,不講任何個人得失,這是編輯部的傳統。在辦刊的同時,對編輯學的研究也很留心。編輯學對如何辦刊,在理論上是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由於大家的共同努力,再加上幾茬人近20年的學術耕耘,1999年全國高校學報評估,《固原師專學報》獲得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我們都很欣慰,也非常感念曆任主編。

2000年,是學報創刊20周年紀念,我們舉辦了一次紀念性的學術活動——《固原師專學報》創刊20周年紀念暨寧夏高校學報研究會年會。這一動議得到學校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的會長們題詞祝賀,副會長、陝西師範大學學報主編張積玉先生到會,我們還邀請了周邊的兄弟院校諸如延安大學、渭南師範學院、鹹陽師範學院、天水師範學院、隴東學院等兄弟院校學報同仁參與,交流辦刊經驗;寧夏高校學報界的數十位同仁與我們歡聚一堂,祝賀與紀念的意義都在其中了。在《固原師專學報》發展史上,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學術活動,也是一次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