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個富有人文底蘊的理科技術人 (2 / 2)

1995年末,祝夭龍讀完博士學位。這時候,一件改變祝夭龍人生軌跡的事情發生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擬成立一個磁記錄研究中心,正不分國家地域、不分人種性別,向全世界招募優秀人才。華中工學院一直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有學術上的交流和往來,祝夭龍的大名當然很快就被獲知了。新加坡方麵力邀祝夭龍去參觀訪問,極其希望他早日決定加盟。祝夭龍也很心動。平心而論,有關計算機技術,還是國外更尖端更前沿一些。在軍工研究所呆得也夠久了,可以挪挪窩了。主意一定,祝夭龍很快就完成了辭職交接工作。1996年,祝夭龍來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初到伊始,祝夭龍被征詢意見,是進行博士後研究,還是直接工作?博士後本來就是工作前的過渡,能直接工作當然就選工作了。

這個直屬新加坡科技局的數據存儲研究院,儀器先進,設備精良,待遇優厚,氛圍寬鬆,來自全世界的同事個個頂尖出色。祝夭龍在這裏先後從事信息存儲設備和網絡存儲技術的研究和技術管理,參與策劃和創建了網絡存儲研究部門,並組建科研隊伍,開辟了主要的研究方向,使科研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國際上形成了不小的影響。他經常給研究組講,要做就做世界上領先的技術。要透過目前技術的表象,看到產業和技術的本質,在核心問題的解決方法上創新。他們很快引起了國際大牌企業的注意,多次被邀請到大名鼎鼎的IBM、日立、HP等公司和SNIA(國際存儲網絡工業協會)等組織去做專題報告,並借此良機與這些世界級優秀企業高層人員近距離對話。這種前所未有的交流,讓祝夭龍感覺遭遇了一場頭腦風暴。這風暴亦如免費的MBA課堂,教會了他很多,特別是如何敏銳地把握市場先機,如何精確地號準客戶需求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