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戰鬥部署和聯合作戰(17)(2 / 2)

部署形式目前是不是還隻處於機動性試驗階段。

無論如何,我還有必要在這裏說一下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米尼埃式卡賓槍、線膛槍和改進後的彈藥是否會對目前的戰鬥部署和戰術思想產生重要的影響。

如果說上述這些武器確實幫助聯軍在阿爾馬和因克爾曼贏得了勝利,那也是因為當時交戰雙方中隻有聯軍一方裝備了這種武器。如果一段時間之後,各國所有的作戰部隊都配備了這樣的武器和彈藥,作戰雙方在實力上就會變得勢均力敵了,而這些武器和彈藥自然也就不是勝利的關鍵了。

或許有人有這樣的疑問:武器裝備性能的提升會不會對戰術思想產生什麼影響呢?為了發揮這些武器的威力,軍隊會不會被分成散兵部署呢?展開的橫隊或營縱隊的作戰隊形是否能夠與這些武器完美地配合呢?

甚至有人問:戰鬥是否會變成卡賓槍的決鬥?也就是說,作戰雙方的軍隊是否不用實施機動,隻用卡賓槍在原地互相射擊,直到一方逃跑或被擊潰呢?恐怕沒有任何一個軍事將領敢給出肯定的回答。如果有哪一支軍隊幻想著原地不動就能決定戰鬥的結果,那麼最終的勝利必將屬於最能巧妙地實施機動的軍隊。在實施機動的過程中,一定是采取展開的橫隊或者是營縱隊,而營縱隊可能是密集的,也可能是由一兩個連組成的小縱隊。但是,如果要用具體的條令規定出在什麼樣的情況中必須采取什麼樣的作戰部署,這將是非常荒誕的想法。

如果一個指揮能力非常強的將領擁有一支具有高度機動能力的軍隊,如果這個將領能夠指揮四十或五十個營展開成橫隊向敵人運動,那麼他會采取淺近的隊形,而隻在攻擊敵方的孤立據點的時候才會使用縱隊隊形。但是,我必須承認,我並不肯定這樣的作戰形式,在戰鬥隊形的部署中,我們唯一要注意的,也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就是要避免縱隊的縱深過大或過於笨重,因為這樣的縱會像展開的橫隊一樣難以指揮和控製。如果被敵軍發現了這樣一支軍隊,他們的猛烈炮火將會給這支軍隊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即使逃脫了被消滅的命運,這支軍隊也是不會在這次戰鬥中取勝的。

如果我奉命部署一支軍隊,那麼我會把步兵編成兩列,從而保證各團的組織形式和作戰部署能夠協調統一。如我所說,編成的步兵團將各有三個營和一個補給站,每營下轄六個連,每連有六個分連,而展開成分營縱

隊的每個營,則僅有三個分營,縱深為六列。

這是我在慎重的思考中總結出來的最合理的一種部署方式,在這樣的部署中,無論是想把全團展開,還是想以營中心的分營組成進攻縱隊,或是以分營為單位組成進攻縱隊,這種部署方式都能夠實現。

按照上述設想部署的軍隊,以分營編成的縱隊,隻有六列縱深,自然就能避免成為敵軍炮火攻擊的目標,同時又能夠具備相對較高的機動性。如果指揮官還能夠利用這樣的隊形激發士兵的高昂士氣,那麼這種部署方式對這支軍隊的作戰能力來說,將會是質的提高。如果是在方陣隊形中,無論是在機動性方麵,還是在作戰能力方麵,縱深為三個分營的縱隊會比縱深為四個或六個分營的縱隊更優越。

舉一個例子,俄軍中的一個營有四個連,每個連有二百五十人,這種規模的連相當於法軍的一個分營(兩個分連)。很明顯,在俄國軍隊中采用中心雙縱隊的部署形式是行不通的,因為俄軍的營部隊的中央是空的,這個空間正是第二連和第三連之間的距離。在這樣的一支俄國軍隊中,最好的作戰隊形就是普通縱隊,隻是這個縱隊的位置不在軍隊中心,而是在四個連中的某一個連上。如果一定要在軍隊中心編成雙縱隊,就必須以第二、三連為基礎,將第一、四連部署在前兩個連後方很近的地區。但是如果這樣部署,這個軍隊的作戰隊形就不是縱隊了,而是兩個橫隊。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一個營轄六個連或三個分營的建製才是最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