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義初捷之時,義軍有一路人馬以秦嘉為首便開始自行其是,他本是陳勝的偏師,殺了陳勝派去的監軍,自立為大司馬。當他獲知陳勝被害不久,便找來楚國三大姓之一的貴族景駒為楚王,以劉邦家鄉為中心抗擊強秦,這時弱小的劉邦率眾投楚王景駒。
陳勝部下召平,原本奉陳勝之命東下發展。獲知陳勝敗亡,便假借他的命令,拜項梁為“張楚”的上柱國(相當於張楚政權的兵馬大元帥)。項梁乃是楚國抗秦名將項燕之子,楚國滅亡後,逃到江蘇一帶避難。當陳勝起義後,他急速起兵響應。因為名將背景,號召力極強。召平利用他的身份,假借陳勝的名義,是很有深謀遠慮之策。召平之命,使之項梁引兵西擊強秦。各地的義軍如陳嬰、英布、蒲將軍、呂臣等相繼歸附,使項家軍很快發到六、七萬人。
因秦嘉立景駒為王,給項梁極大口實,他指責秦嘉乃是大逆不道之人,項梁人多勢眾,遂發兵一舉擊潰了秦嘉,逼迫景駒自殺而亡。不久,項梁擁軍十多萬人,劉邦領軍歸附項軍。
章邯大兵壓境,時局不利義軍,在這樣的情形下。項梁決定召集各路大軍將領,在薛縣(今山東滕縣)會盟,商討抗秦大計。項梁的主要謀士範增獻計,陳勝失敗在草率稱王,他畢竟是一介布衣,起義可以震撼天下,但號召力不足。原因在於他沒有立楚王室的後裔為王,難以凝聚更多的人馬參加,故而勢不能長久。
範增談到楚懷王的這一公案,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懷王被騙入秦,客死他鄉,楚人提起這段事件便悲憤不已!南公斷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人心所歸之根本。梁項起事江東,楚人蜂擁而至,爭相歸附,是因為項梁為楚名將之後,可以依托亡秦之重任。故而應該及時擁立楚王室後裔為王,亡秦大業定可成功。範增的意見得已采納。項梁終於找到了楚懷王的一位孫子,名叫熊心,楚國滅亡,他最後竟然淪落到為人放牧羊群的地步。可他畢竟是王公貴族,身體裏依然流淌著楚王高貴的血液,這一機緣巧會,把熊心推到了秦末漢初的曆史大舞台上。
項梁尋訪到熊心後,率君臣擁立他為楚王,定都於盱眙。為了激發楚人的鬥誌,將熊心的王號稱之為“楚懷王”,視他為反秦共主。立楚懷王,對熊心而言盡管隻是個榮譽稱號,任項梁擺布的傀儡,但他的出現,凝聚了楚國各路的反秦力量,具有很大的號召力。宋人蘇軾認為:“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薛之會盟,被曆史視為一次全麵複辟楚國的行動。它從另一個方麵也反映了楚人念祖愛國之情。
薛之會後,項梁領軍與秦軍搏殺,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時局起了較大的變化,有利於義軍。但由於項梁因勝而驕,過於輕敵,在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陷入章邯所設陷阱之中,項梁陣亡。秦軍乘勢南下,楚國新立國都盱眙危在旦夕。項羽、劉邦等將為了保存實力,跟隨楚懷王心遷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
時勢造英雄,項羽,這個在決定意義上的亡秦者,開始了他大顯身手的軍事舞台生涯。
3.巨鹿之戰,一戰定秦楚勝敗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自號西楚霸王。楚被秦滅亡後,項氏一族慘遭屠殺。項羽便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江蘇蘇州)。亡楚英雄都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不學無術。雇農出身的陳勝也許隻會寫自己的名字,而貴族出身的項羽,年幼時極討厭讀書。項梁籍於貴族傳統,對項羽和項莊嚴加管教,先是請人教其詩書,他根本學不過去。詩書沒有感覺,屬於武將名家,其子孫沒有武藝,日後不能領兵打仗,豈不是讓人笑話?學文不行,項羽起初倒有幾分興趣習武,可過了不久,便對這刻板的一招一式失去了感覺。項梁便斥責他,學文不願意,學武怕吃苦,如此下去,一廢物也。項羽見叔父如此生氣,便振振有詞地回答他,學文記記自己的姓名而已,學武呢隻不過以一當十罷了,要學就應該帶兵打仗,百萬軍中取大將首級那才叫不枉人生。項梁見這小子氣壯如牛,覺得不愧為項家之後,便開始教他兵法,兵法應該是春秋戰國的顯學,學習兵法教材老師不難找,至於同學交流切磋者更是眾多。項梁又滿懷希望讓他學習,哪知一段時間之後,他又熱情減退,無心堅持下去了。叔父在一聲長歎中算是徹底放棄了對這個侄子的滿腔希望。
但項羽卻似乎對自己從沒有失望過,他身高八尺,聲如洪鍾,力能扛鼎,真乃天成之物,誌向高遠。據說,他當時處的吳地,天降隕石,通體烏黑,便組織爐工匠人,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打造了一杆重若百鈞長槍,沒有誰拿得動,更沒有人能舞得起,項羽的神力因此表現出來了。他不僅將槍舞動起來,還自創了一套單挑十八式的槍式。就是這杆槍,在冷兵器時代,閃耀著鐵血光芒,隨他身經百戰,在戰場上有時一人敵上千人,有時連殺敵軍百人,在幾十萬大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據太史公說,一次見秦始皇巡視天下,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他脫口而出,本人可以取代他。
在秦二世元年,陳勝在大澤鄉振臂一呼,項羽便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那年的項羽,隻有24歲,曆史在疾風暴雨的農民起義中,把他推上了舞台。當項梁得了陳勝遺命,采用範增之計,讓楚王後裔複出,他卻戰死沙場。這樣的情形,給兩個楚人以用武之地。一是楚王心,一是項羽。首先是楚王心占了上風。這個楚懷王之孫,楚國的皇族,盡管淪落到給富戶人家放羊的地步,但他天生就具備著政治之術。在秦末這樣的亂世,被人推上了曆史舞台,本來隻是個象征,一個儡傀,但因為項梁的死去,他抓住了曆史上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很快在楚軍中搶占製高點,對楚軍做了較大的調整,就是削弱項羽的兵權,加大對劉邦的提拔重用。當趙王被圍,楚王心派北征集團前去救趙之時,楚王心派並不怎麼懂軍事的宋義為大將,而項羽隻為次將。項羽因其叔父之死,希望隨劉邦出征,為叔父報仇,並不為楚王心允許。鬱悶的項羽隻好隨這個北征集團出發了,宋義救趙,在征途中走走停停,花了四十六天時間,才率軍到達河南安陽之南。天氣陰雨連綿,大軍後援不足,處在困境之中。
項羽隨宋義出征,已經忍無可忍,見他如此行軍打仗,實在是無法按捺住自己的衝動,他多次責問宋義為何如此行軍,宋義似乎意在激怒項羽,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來。於是,軍中發生了以項羽為首的軍人嘩變,項羽假借楚王心之名,殺了宋義。估計宋義也會借楚王之名,來殺項羽,隻是他錯失了良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曆史在項羽的快馬急行軍中,加速了巨鹿(今河北平鄉)之戰的到來。巨鹿之戰是秦國之大劫,如果此劫躲過,估計秦王朝還要苟延殘喘一段時日;對於楚國來說,巨鹿之戰,亦是楚人複國關鍵之戰。這一仗為什麼會彙聚於巨鹿,其原因並不是很複雜。項梁死後,楚王心趕往彭城,奪了項羽的軍權,秦軍大軍壓境,楚軍內部矛盾緩解,形成了一致對外的局麵。章邯想輕取彭城,已經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從秦國方麵來看,秦有一支能征慣戰的邊防軍,原是蒙恬這位秦國著名大將親自打造的部隊,現在王離的統帥下。他配合章邯,向彭城方向運動,想一舉圖楚。經過趙國,卻受到了趙王的頑強抵抗,趙國一度將王離大軍首尾切斷,以至王離軍無法進行呼應。這時彭城附近的章邯軍北上,力圖與王離軍彙合。章邯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趙國內部發生了變化,趙國大將李良,因趙王姐姐對其無禮,殺了趙王姐姐,投靠秦軍,卻被趙國國相張耳率軍擊敗,潰逃時又投靠章邯。章邯以為抓住了這個滅楚的千載難逢機會,遂北上擊趙。王離軍趁勢圍趙王歇於巨鹿。章邯大軍駐紮於南部,守護王離大軍側翼,對趙王形成夾擊之勢。
巨鹿之戰的形成,趙國國相張耳可謂功不可沒。此人在趙國危難之時,表現出了天才外交家的才能,他告知天下諸侯,巨鹿乃亡秦之戰,使諸侯紛紛帶兵前來救趙。首先趕來的是趙國大將陳餘,緊隨其後的是張耳之子。楚王心派出的以宋義為首的北征集團,至少不下於十萬人(另說有六萬兵馬),北方的燕國派將軍臧荼南下。齊將田都也帶兵前來。但各諸侯大將前來救趙,見此戰事便傻眼了,因為秦國在這裏雲集了最強的軍事集團。這些人,在巨鹿一帶,共同發明了一個傳留後世的著名成語:作壁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