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大將章邯出身文官,卻是一個天生的軍事天才,此時他的韜略之計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他之所以放棄彭城,改圍巨鹿,是以巨鹿吸引天下諸侯。如這些諸侯救趙,他則一舉掃蕩諸侯;如諸侯不敢救趙,將全殲趙軍,使諸侯對他從此聞風喪膽,失去鬥誌。於是,他對巨鹿並不急於攻取,而是進行圍困。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句話用到項羽身上絕不為過。他從小不愛學習,大概隻識自己的姓名;習武亦半途而廢,卻發明一套自用的槍法;學習兵法,麵對書本戰例煩而生厭,原來他卻是天降大才,胸中自有百萬之兵。
他殺掉宋義之後,楚王心激殺項羽之計落空,隻好改任命項羽為上將軍,但卻沒有任何援軍支援這支孤軍。說起秦軍,戰國時代還未去久遠。人們不可能不聯想到它的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六合的氣概,就是現在人想起來,也不寒而栗。秦之精銳彙聚於巨鹿,在它大廈將要坍塌之時,鹿死誰手,的確在此一舉。
項羽,麵對眼前的局麵,不可能不做分析,對手太過強大,一是王離百戰百勝的鐵血精銳,曾擊敗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戰功,估計有二十萬人左右;一是逼周文自殺,打敗張楚政權,使項梁戰死的章邯,其部隊也絕不少於三十萬。
而項羽的軍隊不敢說完全是烏合之眾,但成份的確十分複雜。如果按他的軍隊不足十萬來估算的話,他的項家軍,不足四萬,其餘各部,盡管表麵聽命於項羽,但一見形勢不對,絕對會為保存實力望風而逃。因為宋義行軍差不多花了二個月,糧草後援差不多消耗一空。麵對這樣的形勢,要想險中取勝,似乎沒有可能。但項羽沒有退路,在內因他扶起的楚王心,不僅不給後援,相反要置他於死地而後快;在外秦軍虎視眈眈逼他熱血豪氣上湧。就是說,他要拿上項氏全族和自己在政治上軍事上豪賭一次。要想打敗強大的秦軍,必須動作快,快到秦軍無法反應才有可能從火中取粟,刀劍之上玩一把。他先派小股部隊,去堵截秦軍糧道,見秦軍大軍至,便很快撤走,如此反複數次,以麻痹秦軍。緊接著便來了真的,項羽率領自己所屬的軍隊,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隻帶三日口糧,以顯示他們若不能勝則與秦軍同歸於盡之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巨鹿,先快速斷絕秦軍糧道,再包圍王離軍隊。王離軍隊以為項羽搞遊擊之戰,與他們玩玩而已,並不當回事來對待。等項羽大軍直撲王離軍隊時,秦軍猶如夢初醒,想要列隊麵對項羽的雜牌軍,已然完全沒有可能了。幾場激戰,項羽軍隊個個是雄獅猛虎,以一當十,把王離的鐵血集團弄得支離破碎,對其進行分割吞食,徹底地殲滅。就這樣王離大軍消失於曆史的塵埃之中,他本人被項羽活捉。章邯軍隊幾次對楚的大勝,卻換來了巨鹿之戰的節節敗退,剩下二十多萬人不得不退居棘原。
巨鹿之戰項羽以少量雜牌軍全殲精銳秦師,這無疑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這個奇跡,應該是突破常規思維和戰爭現行模式,使楚人項羽從此屹立於世界軍事史之林。巨鹿之戰,一戰項羽成名,各路人馬公推他為滅秦統帥。
4.指鹿為馬,秦朝壽命何其短
第三個滅秦的主要人物就是西漢高祖劉邦。他生於楚考烈王七年(公元前256年),死於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豐邑(現在江蘇豐縣)人,字季。劉邦性情豪爽,出身卑微,與項羽一樣,他一不太喜歡讀書,待人卻十分寬容;二是遊手好閑,父親訓斥之無賴,劉邦成年後,做了一個管十裏以內的小亭長,這給他做混混兒一個很好的機會。應該是混到四十多歲,依然沒有半點出息。但他心胸寬廣,一次送人服役,正好見秦始皇巡遊,見始皇威儀天下的氣派,便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此!
劉邦的妻子呂氏,因其父呂公與人結下冤仇,到沛縣來躲避。呂公與縣令關係甚好,到了沛縣,當地人便迎合上來,與他拉關係,送錢送禮送物,呂氏之父不便一一答謝,於是集中宴請,沛縣的頭麵人物全部到了。
據說呂公讓縣主簿的蕭何為他做執筆先生,以安排酒席。蕭何便宣布,凡送禮不足一千錢者,一律堂下就坐。劉邦身無分文,又想騙吃騙喝。也不知他當時是怎麼打算的,居然聲稱自己出一萬錢,蕭何安排到上首就坐。也許是上天刻意的安排,騙了吃喝不說,酒足飯飽之後,呂公把他留下了,起先劉邦還以自己穿幫了,想溜之大吉,被好言相勸留了下來。呂公居然還當機立斷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這下讓當時的劉邦喜從天降。
秦末的王朝,像個巨大的炸藥桶一樣,被陳勝引爆了,天下真是一呼百應,特別是楚地已經沸騰起來了。當時沛縣的縣令也想順應這股曆史潮流響應義軍,而作為縣令的主要官吏蕭何和曹參,力勸縣令將本縣在外的人員召集回來,是時劉邦尚在外地送人服役。縣令讓劉邦的摯友樊噲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將服役之人全部帶回。
縣令是一個頭腦靈活,又膽小怕事之人,他突然想到把外邊的人招回,難以控製怎麼辦?這就等於引狼入室了。他命人將城門關閉,打算把兩個出餿主意的人捉拿歸案。蕭何和曹參一見不妙逃到了城外,遇上劉邦。劉邦興致勃勃趕回,見城門緊閉,不知究竟,聽蕭何和曹參一說,血氣上湧,領著這些被關在城外之人奮力攻城。城一時難破,劉邦命人將勸全城百姓信射進城內,鼓動城內的人把縣令宰殺,領導百姓起事,保衛家鄉。城破之後,劉邦便設祭壇,自稱是赤帝的兒子,這個稱呼很是突兀,好在當時百姓沒有懷疑。他也就輕易舉起了抗秦大旗。這一年他已經四十八歲了。他先投秦嘉,又投項梁。項梁不幸戰死,他得楚王心重用,被封為沛公。領軍西征,項羽希望成為劉邦副將同去西征,楚王心不肯同意,想必天命如此,項羽成為滅秦第一功臣。
開始西征時,劉邦也進行得不太順利,打打停停,他亦步步西進。項羽大破秦軍於巨鹿,為劉邦有力地牽掛了秦軍。使他終於抵達了鹹陽東邊灞上(現在西安東)。駐紮霸上,並沒有急於滅亡秦王朝,趙高派人與劉邦談判,談判其實是需要本錢的,所以劉邦的本錢大於秦,劉邦自然要求秦王朝無條件滅亡。秦王朝由於“指鹿為馬”的趙高專權,見楚軍大兵壓境,便殺死秦二世,立扶蘇之子嬰為帝,自動降格稱為秦王。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隻得打開城門納降,將秦王朝的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王朝至此滅亡。
劉邦的西征軍,鋒芒直指秦王朝,始由楚王心下達的命令,顯示了楚人滅秦的決心。比如楚國滅亡之際,楚國聯合各國奮力反抗,終於事無補,改變不了楚國滅亡的命運。十幾年過去,楚國並沒有多大的軍事優勢,對秦王朝的進攻卻是致命的。可見秦王朝是多麼地空虛。劉邦這次順利滅秦,其軍事實力不如前期亦同樣打到鹹陽的周文大軍,楚王心對劉邦同樣沒有後援補充,給他的權限是自己解決兵源和補給問題,但楚軍有個優秀的傳統,特別能戰鬥也同樣能吃苦,劉邦西征軍經過一連串激戰,相繼攻破武關、嶢關(今陝西藍田東南),最後在藍田打了一個大仗,把關內秦軍主力消滅,為兵臨秦都鹹陽城下創造了條件。
楚王心在劉邦西征之時,號令天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這不僅在楚國將領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樣對各國諸侯影響深遠,可以說陳勝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是敲響秦王朝喪鍾的第一聲,而楚王心的號令則是這個喪鍾的最強音。同樣,通過這個號令,楚國在秦末奠定了天下至尊不可置疑的地位。
從楚懷王客死秦國,到秦二世元年,楚雖三戶,秦必亡楚,這一預言,就得以應驗。關於楚雖三戶,曆史上出現許多詮釋,一說是楚國皇族的三大姓,必定是亡秦的關鍵因素;一說是秦楚之戰,這一亡秦的決定性戰役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在此接受其投降。不管怎麼說,亡秦必楚,這是沒有半點存疑的。我們想到秦末那幅巨大的曆史畫卷時,三個人物便會躍然眼前登高振臂一呼的陳勝,豪氣衝天的項羽,狡詐大度的流氓皇帝劉邦,就是這三個人,在亡秦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