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振臂一呼,秦王朝喪鍾敲響
還是在屈原時代,楚懷王不聽從屈原、昭雎勸告,被庶子子蘭盅惑,執意赴秦與秦昭王會盟,進武關被扣。秦以下國之禮待之,欲割楚巫與黔中二郡,遭到楚懷王的嚴辭拒絕。楚懷王被羈押於秦,落得個客死他鄉。當秦人把屍骨歸還時,楚人悲之,如悲親戚,圍繞楚國的民間傳說中,楚懷王已經化作相思鳥魂歸故土。對秦的仇恨,由此在楚人心中深深埋下。其時,楚國有個著名的陰陽家南公就此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經曆了楚頃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負芻五王的苟延殘喘,楚國終為秦所滅。秦王政公元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一統天下。哪知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就是說秦統一天下隻有十三年時,“亡秦必楚”的預言開始得以應驗。
促使秦王朝滅亡的事件,是由戍兵製度引發的。據錢穆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介紹,做中央衛兵是以一年為限,士兵的吃穿住行等費用,都是由皇家供給,退役時皇帝還會為士兵餞行。而作為戍兵就不同了,服役期不超過三天,這是沿襲前秦封建時代的舊習慣。因封建時代國家規模不大,方圓百裏已經算是大國了,要到邊疆戍守,隻要花上半天的路程,若在邊三天,帶上五天的幹糧即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似乎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依然讓百姓戍邊三天。就是說從會稽(江蘇)到漁陽(熱河),自帶幹糧至少要走大上半年時間,而服役隻有幾天,這就成了典型的勞民傷財服役製度。錢穆先生判斷,是不是秦始皇因為一統江山而得意忘形了,沒有注意到這個小細節上,還是統一工作太過繁忙,暫時沒有考慮這個兵役問題。用現代人的話說,細節決定成敗,這個小小的疏漏,便導致了秦王朝的短命。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兵去戎守漁陽,九百人日夜兼程前往,這九百人隻有兩名秦吏押送。陳勝吳廣亦在征發之列,陳勝還被任命為帶隊的屯長。當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時,遇到暴雨,山洪暴發,道路被衝毀,以致戍兵們無法通行,按照秦的法律,戌邊者,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者,失期皆斬。
這時楚人陳勝,一個小小的屯長,亡秦第一人正式粉墨登場了,他是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吳廣,亡秦第二人緊隨其後,他是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兩人望著眼前瓢潑似的大雨,麵對寸步難行的洶湧洪災,便悄悄地商議起來。趕到漁陽等待他們命運的判決是斬首,逃亡又非男子漢所選擇之途,如此困獸猶鬥,何不選擇轟轟烈烈幹一番大事呢?天下苦秦久矣,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著名的思想,被太史公記錄下來,流傳千古。
兩位革命者主意擬定,便開始了一係列策劃活動。他們先是在綢帕上用朱丹書寫“陳勝王”,塞到魚肚裏,然後由漁夫買給戍兵吃。戍兵們發現了這個綢帕後,悄悄地傳遞開來,軍營中便開始竊竊私語。他們見製造的效果不錯,便進一步造勢,吳廣至夜半,鑽進密林,對著圍在篝火邊上的昏昏欲睡的兵士們,模仿狐鳴繼續製造起義輿論:“大楚興,陳勝王。”戍兵們皆知道延期處斬的秦法,前途渺茫之時,“魚腹丹書”、“篝火狐鳴”勾起了他們求生的欲望。古人一向對天命至信不疑,這時的陳勝儼然成了他們的救世主。
吳廣繼續配合陳勝行動,多次鼓動串連兵士策反,威脅秦吏做出逃亡之舉,終於激怒秦吏。陳勝和吳廣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各殺死了一個秦吏。至此,秦王朝的喪鍾正式敲響了。在遠離朝廷的這次揭竿而起中,他們以楚將項燕和秦太子扶蘇的名義,為天下倡,築壇為盟,稱之大楚。這是一群下層人民的行動,他們尚未有號召力,便打著楚之大將項燕的名義,聲稱項燕未被戰死,正退在山澗密林之中對秦進行著遊擊之戰,在適當的機會時便會領頭抗秦,這倒不難理解。有點意思的是,他們卻以秦太子扶蘇的名義號召天下。扶蘇被秦二世和趙高,假借始皇聖旨殺害,這是一場宮廷政變,卻為下層人民獲知,說明當時的信息並非閉塞。從他們起義之初的幾個舉措判斷,陳勝非一般的農民階級,頗有遠見卓識。
總之,陳勝首難,“一夫大呼,天下響應。”他們首先攻下大澤鄉,並進而攻占了蘄縣及其周圍地區。很快,擁兵數萬,率眾攻下了陳郢(今河南淮陽)。
據《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陳勝拿下陳郢後,召集當地頗有威信的士紳和豪門大戶共商大計。天下苦秦久矣,既然有人敢冒天下大不韙出頭滅秦,故國楚地可以複辟,眾人遂把希望寄托於這個小人物上,便紛紛建議這位農民領袖:“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稍加思慮,果斷地做出了稱王立國的決定:定陳郢為國都,國號“張楚”,立誌大張楚國。
2.亡秦必楚,項燕之後脫穎出
從表麵上看,是戍兵製度導致了滅秦的導火線,其實不然,由於秦王朝“賦斂愈重,戍徭無己”,又行“繁刑嚴誅”之政,下層人民難以生存,爆發這樣大起義,是有其必然因素的。另一方麵,楚人有著非常可貴的精神特質,就是忠君愛國,尊師念祖,崇尚好武,不畏強暴。吳人襲郢侵楚九個月,楚國各地就自發組織起了抵抗運動,使吳人隨時被動挨打,最後不得不退離楚地。楚國被滅十三年,楚地的人民已經隱忍的太久了,由陳勝振臂一呼便是應者雲集之時。
對於陳勝,太史公司馬遷有著極生動的表述,他還在做貧苦的長工,和一幫雇工給人打工時,便對他們說,有一天如果誰富貴了,就不要忘記我們在貧困中相識的弟兄。有人馬上就笑他不知天高地厚,我們這一幫人還會有富貴的那一天嗎?陳勝不免有所感慨:“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機遇也是被逼而出,他們戍兵漁陽,在大雨延期之時,可以發動九百人一哄而散地逃亡,亦可以落草為寇,但陳勝在起義之初就明確選擇誅滅暴秦。
陳勝從陳郢稱王到被車夫賈莊殺害的半年時間裏,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針對秦王朝的。不難想像,組織一個幾萬人魚目混珠的起義部隊,與強大的秦王朝對抗,這需要何等的膽識!因為陳勝的登山一呼,劉邦、項羽、英布、彭越等英雄豪傑彙聚於起義部隊的旗幟下。定都陳郢後,明確製定了抗秦的戰略:“主力西征,偏師略地。”矛盾直指鹹陽這個秦王朝的老巢。
陳勝命令吳廣帶領主力從函穀關突破秦王朝的防線,哪知吳廣被困於函穀關。當吳廣進攻受阻的消息傳回陳郢,陳勝為確保戰略意圖得以實現,當即決定派周文為將軍擊秦,這也是恰到好處利用了吳廣大軍牽製秦軍主力,繞過滎陽,直取函穀關。周文大軍果然不負重望,斬關奪塞,一路勢如破竹,打到離鹹陽僅百餘裏處。進軍途中,被壓迫已久的下層人民紛紛加入義軍,戰車一下擴充千乘,兵士多了數十萬人。
因為首都一帶極為空虛,兵少將寡,秦二世驚慌失措,章邯乃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也就受命於危難之時。他當即建議將關押於酈山腳下的數十萬犯人,充當牢卒,抵抗周文大軍。這顆秦王朝的救命將星冉冉升起,他盡管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但時勢造英雄,迫使他軍事天才的潛能被激發起來,利用這些刑犯,章邯把周文的義軍打得措手不及,被迫退回關外。章邯乘勝追擊,周文餘部盡管頑強抵抗,依然是節節敗退。章邯領軍之初,與周文相遇,周軍便幾經受創;又因為周軍是進攻之師,戰線拉得過長,且後援不足,率部與章邯激戰月餘日,終被章邯全殲,周文便遵循楚人的傳統,兵敗之後拔劍自刎。
周文大軍全軍覆沒,章邯帶著刑犯的軍隊,自是士氣高漲,向東進攻吳廣部隊。在吳廣麵臨腹背受敵的危險時,義軍卻發生了內訌,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相左,竟假借陳勝之名殺害了吳廣,章邯軍隊襲來,群龍無首,也導致這支義軍全軍覆沒。
張楚這個新生政權,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陳勝派駐各地的將領卻心存二心,內部分化瓦解。以六國地盤為基礎,一時間皆蛻變為割據頭目,紛紛自立為王。章邯大軍直取陳郢,直接包圍了作為反秦主力的陳勝“張楚”政權首都。從秦二世元年七月份起義,到十二月份,陳勝的“張楚”政權陷入危穀,他親率陳郢為數不多的義軍,與秦軍激戰,最後依然寡不敵眾,被迫退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正待他打算結集力量時,卻被自己的車夫殺害。這種死法,幾乎是千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