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函穀關,有位守關的關尹,功莫大焉。關尹,應該是一個官名,但遇到老子的這位關尹之所以名垂青史,是與他的學問分不開的。此人少時便熱衷於觀天象、鑽研古籍,學養深厚。他在某夜之中,正在凝觀天象,也該他與聖人有緣。他發現天空紫氣東來,慢慢散開,其長無限,可達萬裏,此紫氣形狀變化如龍,往函穀關彙聚,關尹隨即判斷,莫非有聖人前來?
他迫不及待地等到第二天,命屬下清掃往函穀關的道路四十裏,並夾道焚香,打算以三步一拜五步一叩之禮,以極虔敬的方式迎接這位聖賢。他突然覺得聖人說的話,是萬萬不可以遺漏的,於是,拿出多年的積蓄來,找了三十六個著作師,其實就是在竹簡上刻寫字的人。
等他準備妥當,官路清掃完畢之時,這道也似乎專為聖人而開,寂靜地等待著聖賢的洗禮。函穀關官道上,隻聽得噠噠聲響,有一老者,白發似霜,其眉長至鬢角,雙耳垂肩,白須遮蓋牛背,紅光滿麵,精神煥發,神采奕奕,身著素袍,顯得十分簡樸潔淨,他倒騎牛背而來。關尹見之,腿腳不穩,三步並作兩步,迎將上來,大聲叫道,關尹何德何能,真是三生有幸,此生大緣,見過聖賢。
走進函穀關,竟有人如此迎接他,老子被這位關尹的禮節感動了。古人一般崇尚述而不作,習慣弟子口口相傳;也許那時沒有紙張,用竹簡著文,每字皆要雕刻上去,實在有障聖賢節儉之道。但關尹有關尹的辦法,他勸說老子,聖人不應把自己的智慧留著不傳,理應以天下人的智慧為已任。現在聖人將去隱居,今後難以求教於聖人了,懇請聖人口述,我即刻著為書,以傳諸於後世。隻見道理兩旁三十六位著作師嚴陣以待,似乎隻等他老人家開口,想必這些著作高手連他發出的“嗡嗡”之聲也不會放過。老子應是被說動了,他盡管依然倒騎著青牛,便開始演講起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後世深遠的影響
有些學者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務實的民族,產生不了哲學家,比如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其實不能算作哲學家;而老子放在東西方任何價值體係中,卻都可稱得上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他的哲學思想源於楚國的創立者鬻子,並且繼承和發展了他的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宇宙觀。當時的新興階層盡管提出了人本思想,但篤信天命鬼神是這一時期的特征。而老子以極大的勇氣提出了全新的世界觀。他認為,“道是萬物之宗”、“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萬物都是由它派生出來的,道取替了上天,成了宇宙萬物之祖。
涉及到統治階級,老子比起鬻子來,似乎有了比較大的不同,鬻子提出的王道與賢人政治,老子卻提出了“無為而治”。在老子看來,道盡管是無為的,但它能創造一切,作為統治階級,隻要奉行無所作為,一切都聽其自然,其臣民便會服服貼貼地服從統治。如果形成這樣一種局麵,正是老子向往的理想社會秩序,他似乎很不願看到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他甚至奉勸國君“不尚賢”,這一點與鬻子的思想背道而馳。
春秋戰國時代,戰爭多於牛毛,人們使用了各種手段。老子明確提出反對諸侯之國爭霸和兼並戰爭,告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而鬻子則認為以弱勝強,以柔克剛。
老子告知統治者,應該實行“愚民”政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所明民,將以愚之”,他甚至鼓吹,對人民:“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就是說把人民喂得飽飽的,養得強壯些,無知無欲地幹活就行了,用現在的話說,要有較強的執行力。民眾成為愚昧無知的勞動工具,才便於統治,這就是所謂的“聖人之治”。盡管借了鬻子“聖人之治”的外殼,其實質卻是完全不同的論調。所以,他對教育則是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最好結繩記事就行了。
因為有了“無為而治”這個思想,他進一步論斷了自己的理想社會,即“小國寡民”。所謂小國寡民設想估計緣於他出生於陳國這樣的小國度。陳國常被南北東西強國夾擊,統治者總是惶惶不可終日。所以,老子目睹這一現狀,對大國的霸權深惡痛絕。他向人們展示,一個沒有車、船、軍隊、文字的時代,人們無知無欲,老死不相往來,永不遷徙,完全回到氏族製社會去。
縱觀老子的哲學思想,其天道觀盡管是唯心主義的,但卻包含了樸素的辯證法因素,他從鬻子思想中受到啟發,也通過對現狀的觀察和認識,看到天地萬物都存在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麵,且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基於這一認識觀,發展了鬻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但他盡管認識到了事物的轉化,卻沒有看到事物轉化的條件與本質的差別,陷入到了一種唯心主義的先驗論中。“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是偉大的,他是中華民族第一個提出製定完整宇宙觀的哲學家,對後世有著深刻的影響。
其思想在漢初,對治理天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百年戰爭,人民急需休養生息。國家急需治愈戰爭創傷,使社會穩定發展人民得以喘息。東漢以降,道教興起,老子之學成為道教的理論基礎。他被奉為“太上老君”,其書稱之為《道德真經》。唐初,李氏王朝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認定李家祖宗就是老子,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使老子的地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唐玄宗還禦注《老子》,他的禦注本,詔令天下臣民,必須家藏一本,以行政手段推銷《老子》學說。《老子》在明代也同樣受到尊崇,想想朱元璋大罵孟子,狂刪改《孟子》。如果孟子生活在他的時代,必會碎屍萬段。卻為《老子》親自作了注,顯示了這個無知的和尚,對老子尊崇的可貴。在清未,一批進步的思想家,重新解讀老子思想,為建立共和提供了理論基礎。
這裏,我最要說的是,小老子20歲的孔子,曾五次求教於老子。門人問孔子對老子的印象,孔子告知老子是龍。他這樣一番說辭,表達了千古聖人對老子的尊崇。如果我見鳥,知它能飛;見魚,知它能遊;見獸,知它能走。見龍我無法判斷了。隻是想像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見老子,猶見龍也。
偉哉!楚國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