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智者(2 / 3)

老子的籍貫據說是宋國人。楚共王十五年(公元前571年),宋共公卒,早有謀反之心的大夫魚石乘機舉事,對於宋國來說,隻不過是一場未遂政變而已。魚石失敗後,帶領自己的桓氏家族逃往楚國。兩年後,遊說楚王伐宋,按照魚石的主意,先伐彭城(今江蘇徐州),如果攻陷彭城,便像個釘子釘進宋國的軀體之中。彭城在楚國的強大攻勢下告破,留下宋國的叛臣魚石組織傀儡政權。楚軍班師回朝後,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國新立之君認為不收複彭城將會國無寧日,但要收複又談何容易呢,於是召開高級軍政會議,商討對策。這時有一位新上任的大將豪氣衝天地請戰了,這人正是司馬老佐。他一腔熱血,加之新上任,正好要趁這次收複彭城之戰,急於建立自己的功勳。但新君還是很不放心,老佐說了一大通破彭城之法,立下軍令狀,並願意帶上家小一起上戰場,如果拿不下彭城絕不回來麵見新君。宋平王允諾,決定讓他帶二萬兵馬去收複彭城。

老佐領軍攻打彭城,身先士卒,使宋軍士氣大振,圍攻彭城不到十日,魚石及守軍已經危在旦夕。魚石上城督戰,的確出了一身冷汗,宋軍人多勢眾,且戰鬥力很強,如此再攻下去,恐怕彭城不保。攻城的陽光下,有一虎將特別紮眼,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城下,一時呐喊助威,一時調兵遣將,一時又挽弓射箭。一個率軍主將,居然不在軍後觀陣,敢於前方毫無遮掩地戰鬥,他進入楚軍的射程之內,不是求勝心切,便是目中無人。魚石叫來神射手,指指老佐,射殺此人。老佐不顧個人安危,在軍前督戰,一箭呼嘯而來,已經無法阻擋,箭入胸五寸,老佐墜馬身亡。魚石見一箭除了宋軍主將,便組織人大開城門,衝殺過去。宋軍失去了主將,一時群龍無首,慌亂後退,又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家眷處宋營軍帳之中。聽聞老佐陣亡,隻見宋軍潰逃而來,一行人在家將保護下逃命,哪知逃了一晚,來到一個偏僻山莊,向村民打聽離宋都遠近,木納的村民大都沒有見過世麵,也未出過遠門,均搖頭不知。

一行人茫然之中,擇小路而行,行了十多日,打聽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老佐夫人腹中疼痛難忍,好在離一個村莊不遠,慌忙找來村中會接生婦人,便在這逃難的車中,生下一個早產兒來。這便是老佐的遺腹子老子。老子降生,不知有紫氣東來沒有,但大凡奇人降生,該有大別常人之處。隻見他雖然體弱,但頭顱很大,這使今後他思考宇宙觀和一些哲學問題有了充分的準備前提。他的麵相的確很是富貴,眉寬而耳闊,特別是鼻含雙梁中如轍。因雙耳長得很快,垂至雙肩,故起名為“聃”;因給村人奇人異相之感,又生得虎虎有風,故左鄰右舍呼為“虎兒”,以訛傳訛,變成了李耳,後世也就習慣成自然了。

老聃自幼聰明好學,加之頭顱奇大,所學的東西往往不夠他消化的,故而養成了靜思的習慣。隨夫人逃難的,多是老佐的家臣,並不因為老佐而陣亡,家庭突變而離去,依然對老佐的妻兒盡心盡責。這些家臣多是當時有文化之人,對當時的天下大事、國家興亡、戰爭成敗以及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頗有一些見識,常會與老聃講來。老聃便會靜靜地聽下去,聽得津津有味,小小年紀非常有耐心。所聽過後,會靜思默想,有些想不通的問題會去纏著家臣和母親詢問,一去二來,母親和家臣們所學之識,均被他接受。老聃母親與家臣商量之後,感到此兒今後必有濟世之才,如果不係統地接受教育,怕會誤了老聃,打定主意,請一個博學多才之人教授此兒。也許天緣如此,請到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這位先生精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知曉各國政治。

商容先生教授三年後,便向老夫人辭行。他不是什麼謙虛,這老聃的頭顱像塊巨大的海綿,已吸幹商容先生的學識,有時他的發問,使作為師者,也被問得瞠目結舌。商容先生不得不對老夫人說,老夫才疏學淺,聃兒卻是才思敏捷,三年之內而老夫之學業已授盡。老聃之母聽了,喜憂參半,喜的是聃兒確是誌遠圖宏之童,憂的是連商容這樣的博學之土也教授不了他,今後怎麼辦呢?商容先生好像看穿了老夫人的心事,陳之相邑,太過偏僻而閉塞了。若要剔聃兒這塊璞為玉,需入周都而求學深造。

周之都,經典古籍薈萃之地,而聖賢之士雲集之所,要想成為飽學之士,必入周都才對。商容先生也暗自想來,老夫可謂好學而不厭倦之人,隻有三年便讓聃兒學了去,不知去了周都,麵對如海之典籍,可讓你學習多久。老夫人聞之,覺得話雖有理,但聃兒年不足十三,老佐隻有這一根獨苗,要續香火。再說,這些年蝸居僻地,返回宋都也無望,去周都幾乎不敢想,人生地不熟,讓一個少年獨闖。商容先生似乎看出了老夫人的疑慮,便說,他之所以推薦,就是因為他的師兄為周太學博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愛才敬賢,以聃兒之聰明,必得到師兄的喜愛,定會待之如己出的。

老聃別過老母,經過千辛萬苦,進入周都,因有商容薦舉,其師兄對他進行了麵試筆試,博士便喜笑顏開,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天才孩童,自然順利進入太學,學習天文地理,文物典章,《詩》《書》《易》《曆》《禮》《樂》,三年又去,自是學問大有長進。

後博士感到老聃必須自學,遂薦他入守藏室為吏。這是周王朝國家圖書館,對於老聃來說,猶如蛟龍遊入大海之中,得天時地利之便,博覽群書,又過三年,升任館長,國家有重大事件,須找曆史根據,須旁征博引時,必找老聃,絕不會失望而歸。自此,他名聞遐邇,聲名遠揚。慢慢地,各國諸侯都知有個學問高深之人,春秋時將學識淵博者稱之為“子”,故老子之名鵲起,他原來的名字人們卻淡忘了。

楚平王十一年(公元前518年),也就是周敬王二年,老聃母親病逝,他返陳為之守喪,期滿後返周。楚平王十三年,據楚國大事記記載,周王室發生內亂,晉國救援周敬王,打退叛臣王子朝,十一月王子朝及召氏之族奉周之典籍奔楚。老聃因是國家圖書館館長,在關鍵之時,沒有保護好典籍,自然犯了瀆職之罪,不得已而辭職。這時,產生了曆史上著名的一幕,他倒騎青牛,前往函穀關。

這個函穀關,在曆史上其實是大大地有名。我還記得伍子胥過函穀關一夜愁白了頭,戰國後期孟嚐君過函穀關,利用雞鳴狗盜之徒逃過一劫,我不知道曆史上的三件著名事件,是不是發生在同一個函穀關裏。但現在我們可以順著老子一遊這個函穀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