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上關注的焦點,很多年齡相當的職場人士為此患上了“職場焦慮症”。大齡求職障礙普遍存在於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人群,由於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係統沒有形成較強競爭力,很多人在求職過程中將穩定和薪資放在首位,而不是和個人競爭力的持續發展緊密相連。隨著年齡的增加,職業價值下滑,又因職位特點,企業對年齡的要求提出比較明確的限製,因此,很多人遭遇求職年齡門檻。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打破這個瓶頸呢?在本書的最後我們為你支上“5招”,確保延長你的職場生涯。
(1)應聘時心態要平和
很多大齡求職者因為年齡原因被單位婉拒之後,要調整好心態,相信自己還能有所作為。事實上,心態平和才容易抓住機會,輕鬆麵對職場。
(2)工資要求不要期望太高
由於年齡成為求職無法逾越的鴻溝,讓不少大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吃了閉門羹”。因此,大齡求職者不能因為以前待遇如何高,而對新工作的工資要求期望太高。
(3)增加求職的渠道
積極地通過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或其他途徑推銷自己,走向市場,這樣可以增加你的曝光機會,你得到工作的機會自然也會大大增加。
(4)善於運用你的絕對優勢
雖然年齡大成為致命傷,但是大齡求職者也有自身的絕對優勢,如經驗豐富,吃苦耐勞等。因此,大齡求職者應善於揚長避短,擇己所長,補己所短。
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按照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原理,當兩個國家生產兩種商品,使用一種生產要素——勞動時,如果剛好A國在一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高,B國在這種商品上勞動生產率低,則A國在該商品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兩國按各自的絕對優勢進行專業生產分工並參與貿易,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種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分工,並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5)突破大公司的局限
一般來說,大公司對年齡要求比較嚴格,小公司則為了降低用人成本,一般招聘的崗位要求一職多能,而對很多懂技術又懂管理經驗的大齡求職者青睞有加,因此,這些職位對於大齡求職者反而有利。
事實上,雖然中年求職者在某個方麵或許有缺陷,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如經驗豐富、辦事老練、吃苦耐勞、敬業精神強等,同樣能夠為用人單位創造價值。如果將這些人排斥在勞動力市場之外,對他們個人是一種不公,對社會是一種損失。
而對於中年職場人士來說,隻有珍惜自己的崗位、勤奮工作才能夠破解“中年失業危機”,順利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如果你在職場中遭遇了中年人士常見的職業危機,不妨采取以上“5招”,可能會對你的職業生涯有所幫助。
職場是我們付出勞動的場所,更是我們用經濟學的理論、靠智慧求生存、求發展的地方。如果你掌握了職場經濟學,相信你會在職場中如魚得水,順利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最後,祝願每位讀者都能“笑傲職場”,成為職場中的成功人士!
附錄
職場人士必須掌握的經濟學常識
對於任何一位職場人士而言,經濟學常識都是其對職場內外的人和事進行有效經濟學思考的指引。其告訴我們怎樣通過個人創新、競合多贏來實現自己的職場價值,並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一、常見的宏觀經濟學術語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1. 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
(1)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即在一定時期內究竟創造了多少新的物質財富。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的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單位和個人。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製或擁有的地理領土,即在本國地理範圍基礎上,還包括了該國駐外領事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並相應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
(2)國民生產總值(GNP):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
GNP=GDP+(本國居民在國外投資的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投資的收入)
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GNP是個收入概念,GDP是個生產概念。GNP衡量的是一國國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是從國內生產還是從國外生產中獲得的。
(3)國民生產淨值(NNP):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的總和,減去在這一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折舊後的餘額。
NNP=GNP-折舊
(4)國民收入(NT):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以貨幣計算的用於生產的各種生產因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總和。它是反映一國綜合國力的綜合性指標。由於它最終會形成一個國家範圍內的各種收入,如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居民收入等,因此,稱為國民收入。
(5)國民可分配總收入(GDI):本國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原始收入的基礎上,經過與國外的轉移支付收支後可最終用於消費和投資的收入。
GDI=GNP+ 來自國外的轉移支付淨額
(6)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用來反映物價水平及其變化的一種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應用範圍非常廣泛。
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2. 常見的宏觀經濟學現象
(1)經濟周期: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的不規則的上下波動。
(2)失業:在當前工資水平下願意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工作。
(3)失業率:失業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率。
(4)結構性失業:來自於經濟結構的變動導致的特定地區或行業就業機會的減少。
(5)摩擦性失業:來自於勞動力市場正常變動的失業。
(6)周期性失業:由於經濟擴張步伐變慢或者經濟周期而產生的失業。
(7)充分就業:工作機會與失業人口數量相同的狀態。
(8)自然失業率:勞動和產品市場都平衡時的失業率。
(9)經濟增長:一個國家產出水平的提高。
(10)流量:特定的時間段中發生的經濟量值。
(11)存量:特定時點上現存的經濟量值。
(12)奧肯定律:失業率的上升伴隨著實際GDP的下降,描述這一關係的經驗規律,稱奧肯定律。
(13)潛在產出:所有的生產要素都被充分利用,這時經濟的產出稱潛在產出。
(14)歐拉定理: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如果生產函數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性質,國民收入將正好分配給各種生產要素,這時利潤就等於零,這一規律被稱為歐拉定理。
(15)自生消費:不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消費,是為了生存而必需的消費。
(16)派生消費:由於收入增加而導致的消費。
(17)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費部分。
(18)索洛餘值:技術進步的貢獻是根據產出增長率扣除要素投入量增長率貢獻而得出的餘額,也稱索洛餘值。
(19)稻田條件:資本(或勞動)趨向於0時,資本(或勞動)的邊際產出趨向於無窮大;資本(或勞動)趨向於無窮大時,資本(或勞動)的邊際產出趨向於0。這個條件也稱“稻田條件”。
(20)貝弗裏奇曲線:崗位空缺率與失業率之間此消彼長的負相關關係可以用貝弗裏奇曲線來描述。
(21)交易動機:人們為了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定數量貨幣的動機。
(22)預防動機:人們為了預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23)投機動機:人們持有貨幣是為了等待有利的投資機會的動機。
(24)流動性陷阱:利率低到所有人認為它肯定上升時,貨幣的投資性需求可能無限大,任何新增貨幣供給都被人們持有,不會增加對債券的需求,結果利率進一步下降,稱“流動性陷阱”。
(25)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和位於銀行體係之外的公眾所持有的現金稱基礎貨幣。
(26)貨幣乘數:人們將貨幣供給量與基礎貨幣(高能貨幣)之間的比例係數稱為貨幣乘數。即一單位準備金所產生的貨幣量。
(27)法定準備金率:以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對於存款所必須保持的準備金的比例。
(28)古典兩分法:將名義變量與實際變量分割開來猶如涇渭分明,互不影響,這種觀點稱古典兩分法。
(29)鑄幣稅:發行貨幣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貨幣持有者征收了一筆通貨膨脹稅,稱鑄幣稅。
(30)費雪效應:通貨膨脹率和名義利率之間具有一對一的關係,即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名義利率也上升一個百分點,這一關係稱費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