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學會職場經濟學,輕鬆麵對職場(1 / 3)

每個理性的經濟人都希望在職場中遊刃有餘、輕鬆麵對。對於一位職業男性來說,如果30歲就業,60歲退休,這期間將有30年漫長的工作時間。從這個角度上講,職場是一場馬拉鬆比賽,需要我們進行長線投資。可能有人要問,麵對普通人40歲以後遭遇的“中年失業危機”,該怎麼辦?本章將用經濟學的理論為你解決以上難題,幫你“笑傲職場”!

1. 職場需要長線投資

今年31歲的劉先生是某醫療器械公司的營銷部主管,他在公司幹了5年,從普通銷售員一直做到營銷部主管。劉先生每年的業績在公司裏都名列前茅,但今年因為家裏出了一些事情——妻子的身體狀況不太好,讓他耗去了不少精力與金錢。他的業績也因此受到影響而一落千丈,與他個人的以往業績相比較,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臨近年底的時候,看到身邊的同事們在得意地分享著各自的業績,他心裏非常難受:“年底該怎麼過呀?”一想到即將要麵對的各種事情,再想想自己那“慘不忍睹”的銷售數字,劉先生不禁心中有一種冰冷的感覺。

有次朋友問他為什麼最近愁眉不展,他長歎了一口氣,回答道:“記得兩年前,我剛當上營銷部主管,由於我工作出色,部門的一切都進入了良性循環。但是,今年我開始感覺到巨大的工作壓力,除了外部的事情之外,這壓力還來源於我開始覺得工作對我來說失去了挑戰性,我覺得疲憊,甚至想離開。”

朋友勸他說:“可能是因為你最近事情太繁忙了,這使你工作的效率非常低,產生的價值也很少。你不妨先把工作放下,去旅遊散散心,這樣可能反而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價值。”他聽了覺得有些道理,於是他向公司請了假,把工作丟給同事,背起背包去雲南旅遊。

他在風光旖旎的麗江僅呆了5天就精神抖擻地回來了。在旅行期間,他發現原來在遠離工作的時候,才強烈地懷念工作,甚至懷念壓力。從雲南回來後,他就像變了一個人,工作效率大幅增加,業績也在年底衝刺了一把,領導為此給他發了一筆豐厚的年終紅包。

在上麵的事例中可以看到,職場中的工作壓力是隨時存在的。如果處理不好,一個人的疲勞感有時甚至會影響周圍很多人的情緒。那麼,如何輕鬆麵對職場呢?這時就需要用經濟學的知識為你“保駕護航”。

事件中,劉先生的朋友正是運用經濟學上的效率和價值的關係,勸說劉先生暫時拋開工作、放鬆一下,結果這種方法收到了奇效。

事實上,本書的很多案例和經濟學的原理都會幫助讀者輕鬆麵對職場:從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由自己找工作到工作來找你,到每個人都渴望的快速升職加薪,再到做職場中的“不倒翁”,可謂步步為營,用經濟學原理精心策劃的一部職場“大戲”。這些策劃會幫助你在職場中勇往直前,順利達到理想的彼岸。

對於一位職業男性來說,如果30歲就業,60歲退休,這期間將有30年漫長的工作時間。從這個角度上講,職場是一場馬拉鬆比賽。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其實職場生涯就像很多投資項目一樣,用專業的術語來講,即需要長線投資,如投資股票、基金等產品。那麼,究竟什麼是長線投資呢?

所謂長線,多數情況下是以基本麵為依據或者買入後期待公司出現大的發展進而帶動股票價格出現漲幅。一般來說,一家公司的基本麵很難在幾個月內出現明顯的轉變,因此,如果以這種思路去介入股票市場,往往要持續幾年以上,這就稱長線投資!

相對於長線投資,在投資某些股票、基金等金融產品時,還有“短線投資”。

短線投資是指在幾天內,甚至當天內買進賣出,從而獲取差價收益的投資行為。從本質上看其屬於投機行為。短線投資所冒的風險較大,但有時收益很可觀。對短線投資者來說,公司業績好壞、市盈率高低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股價是否有相當幅度的頻繁漲落,從而有利可圖。

有人曾經形象地說,短線投資者是藝術家,因為無論行情漲跌,他都需要時刻保持對行情的熱情,並始終處於緊張和興奮的狀態。而長線投資者是工程師,他需要對整個過程進行控製與修正,並且需要忍受期間市場的合理調整與異常時期的寬幅震蕩以及市場低迷時期的寂寞與孤獨。因此,前者需要的是激情,後者需要的是理性。

投資(Investment):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投資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

因此,作為職場人士,必須要做好全盤的職業定位和職場規劃。在第五章第3節中我們學過,職業定位是職業人通過對行業發展的充分了解,並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方向。而職業規劃就是個人針對自身的性格、能力、特長、興趣、潛能,根據市場的行業發展與從業準則進行分析和測定,製訂相應的職業計劃,從而達到個人職業發展的終極目標。但在現實職場中,很多人很少會考慮為自己製訂這樣的計劃,以致於迷失方向。

此外,在現實職場中,因為分工合作、職位升遷等利益分配,使得原本簡單的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變得複雜起來。在職場打拚的人,很關鍵的一條就是EQ技能——人脈關係的處理能力。這個能力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工作成就。但有許多職場人士往往處理不好工作中的人脈關係,而影響個人工作和事業的發展。

麵對紛雜的人脈關係,一定要牢記:“人脈就是錢脈。”要主動和自己利益相關的同事建立起友好的關係。和諧的人脈關係不僅會讓工作愉快,如果運用得當,還有可能轉化為你的錢脈。

總之,一個人幾十年的職場生涯,就如同一場馬拉鬆比賽,在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策略和技巧。這時候,就需要用職場經濟學的原理來幫你做好職業規劃,努力走好職場的每個階段。隻有這樣,才能順利實現各種既定目標,輕鬆、快樂地走過整個職業生涯!切記:職場需要長線投資,要做到短期利益服從長期利益,這樣才能利益最大化!

2. 經濟學理論教你延長職業生涯

李女士今年43歲,在福州做居委會主任已經6年了。幾年前,一條新規定出台了:福州的社區員工須具備大學本科文憑。本來認為已經穩定下來的李女士再一次有了危機感,如果不學習,可能又要麵臨下崗的危機。於是,她做了一個讓身邊的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參加成人高考。此時,距她高中畢業已經25年了。

四十多歲的人要重新拾起課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到輔導班,老師講的內容都讓她感覺在雲裏霧裏一樣。她的做法是,把這些文化知識“能背下來的全背下來”。考試之前,她家的牆上、櫃子上貼滿了小紙條,全是她寫的課本上的內容。除了吃飯、工作之外,她所有時間都在背書。

巧合地是,李女士的女兒也在準備高考。於是,母女倆一起複習功課。經過一年的苦戰,43歲的李女士通過了成人高考,進入福州大學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而她的女兒也順利考上了大學本科。4年後,她將和女兒一起畢業。

事件中,李女士遭遇的“中年失業危機”已經不再為社會陌生,並成了社會中的一道並不靚麗的風景。例如,現在的“中年失業危機”在很多國家都很普遍,在我國,招聘網站上的年齡限製也都在40歲以下,

這些都對中年人就業造成了不利影響。

所謂“中年失業危機”,是指職場人到了中年之後,由於方向不明、競爭優勢下降等,經常會出現改行、轉業或者“飯碗不保”等職業危機。

下麵來看一組真實的數據統計。2011年,廣州市統計局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對5000名年齡在18~60歲的常住市民進行了一次有關就業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逾七成市民認可全市就業總體形勢,但是,40~49歲年齡組中有13.8%的市民認為自己今年內存在失業可能性。與此對應,40~49歲年齡組無論對就業現狀還是未來預期都最為悲觀,失業後等待政府安置的比重達到7.2%,均比40歲以下年齡組比例高。

對於廣州的就業形勢,評價“很好”或“較好”的市民比重合計為19%(其中認為“一般”者比重為56.2%;認為“較差”或“很差”的市民合計為21%,其餘4.8%的人感覺“說不清”),但是,40~49歲年齡組隻有16.8%的市民認為目前就業形勢較好。

那麼,造成這種“中年失業危機”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綜合來說,中年人再就業難,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方麵,一些用人單位特別注重外表,如設施外觀是否豪華氣派,職員是否年輕漂亮,認為大齡職員老氣橫秋,會影響企業形象。另一方麵,許多單位的主管人員大都在40歲以下,這些管理人員認為,下屬年齡超過自己便不好管理。例如,很多企業選擇員工時更多的是要求“招來就能用”,而大齡勞動者由於體力、精力跟不上,適應環境慢、創新乏力等也會導致其工作很難安排。此外,由於我國的特殊原因,造成40歲以上的中年人普遍知識水平不高、技術層次較低,如果錄用他們,要給予相應的工資待遇,還要接續社會保險。相比之下,錄用年輕人,既好使用,人力成本又低廉。總之,以上的多種原因造成了“中年失業危機”的出現。

讀者可能會存在這樣的疑惑:由於“中年失業危機”的存在,每個職場人士到了中年都不好過,那麼,我們超過這個年齡怎麼辦呢?如何跨越這個障礙,延長我們的職業生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