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學會職場經濟學,輕鬆麵對職場(3 / 3)

(31)事前實際利率:借款人在簽訂借貸合同時所期望的實際利率。

(32)事後實際利率:按照借貸合同上的名義利率所最終實現的實際利率。

(33)貿易逆差: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

(34)貿易順差: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進口貿易總值小於出口總值。

(35)名義彙率:兩國間貨幣的相對比價。

(36)實際彙率:兩國間商品的相對價格。

(37)總需求:社會在一定價格水平下所願意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也就是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需求。

(38)總供給:在任一價格水平下,企業所願意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因此,總供給曲線反映了價格水平和總供給量之間的關係。

(39)失業均衡:短期均衡產量低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

(40)充分就業均衡:短期均衡產量等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

(41)超充分就業均衡:短期均衡產量大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

(42)乘數效應:政府購買增加對於國民收入的放大效應稱乘數效應。

(43)擠出效應:當財政擴張使利率上升時所引起的需求減少被稱為擠出效應。

(44)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如果總需求衝擊造成總需求曲線持續右移,使價格水平不斷上升,就會形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45)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如果總供給衝擊造成短期總供給曲線持續左移,使價格水平不斷上升,就會造成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二、常見的微觀經濟學術語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選擇,他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如何試圖影響他們的選擇。微觀經濟學問題包括解釋消費者如何應對產品價格的變化,以及企業如何製定價格等。

1.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概念

(1)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

(2)稀缺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

(3)成本:賣者為了生產一種物品而必須放棄的每種東西的價值。

(4)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必須放棄的東西。

(5)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它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6)絕對優勢: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7)比較優勢: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物品的行為。

(8)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也稱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征。

(9)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數量。

(10)需求量:買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11)供給量:賣者願意並且能夠出售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12)需求定理:經濟學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對該物品的需求量減少,這種觀點稱為需求定理。

(13)供給定理:經濟學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供給量增加,這種觀點稱為供給定理。

(14)理性人:係統而有目的地做最能達到其目的的事的人。

(15)替代效應:當一種價格變動使消費者沿著一條既定的無差異曲線變動到有新邊際替代率的一點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16)效率:社會能從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17)效率工資:企業為了提高工人的生產率而支付的高於均衡工資的工資。

(18)收入效應:當一種價格變動使消費者移動到更高或更低無差異曲線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19)需求價格彈性: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20)供給價格彈性:衡量一種物品供給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供給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2. 常見的微觀經濟學現象

(1)會計利潤:總收益減總顯性成本。

(2)逆向選擇:從無信息買者的角度看,無法觀察到的特征混合變為不合意的傾向。

(3)代理人:為另一個人(稱委托人)完成某種行為的人。

(4)平均收益:總收益除以銷售量。

(5)平均總成本 :總成本除以產量。

(6)受益原則:認為人們應該根據他們從政府服務中得到的利益來納稅的思想。

(7)預算約束線:對消費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費組合的限製。

(8)資本: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築物。

(9)循環流量圖:一個說明貨幣如何通過市場在家庭與企業之間流動的直觀經濟模型。

(10)科斯定理:在某些條件下,私人各方麵問題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麼,他們就可以自己解決外部性問題(非效率),從而達到社會效益最大化。

(11)公有資源:有競爭性但無排他性的物品。

(12)補償性工資差別:為抵消不同工資的非貨幣特性而產生的工資差別。

(13)競爭市場:有許多買者與賣者,以至於每個人對市場價格的影響都微乎其微的市場。

(14)互補品:一種物品價格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減少的兩種物品。

(15)康多塞悖論:多數原則沒有產生可傳遞的社會偏好。

(16)規模收益不變: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保持不變的特性。

(17)消費者剩餘:買者願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量減去其為此實際支付的量。

(18)成本—收益分析:比較提供一種公共物品的社會成本與社會收益的研究。

(19)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另一種物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的指標,用第一種物品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第二種物品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20)邊際產量遞減: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隨著投入量增加而減少的特征。

(21)規模不經濟: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22)規模經濟: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的特性。

(23)有效市場假說:該理論認為,資產價格反映了關於一種資產價值的所有公開的、可獲得的信息。

(24)有效規模:使平均總成本最小的產量。

(25)彈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給量對其某種決定因素的反映程度的指標。

(26)均衡:市場價格達到使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時的狀態。

(27)均衡價格:使供給與需求平衡的價格。

(28)排他性:一種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個人使用該物品的特性。

(29)顯性成本:需要企業支出貨幣的投入成本。

(30)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31)生產要素: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投入。

(32)固定成本:不隨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33)搭便車者:得到一種物品的利益但避開為此付費的人。

(34)博弈論:研究人們在不同策略情況下如何行事。

(35)吉芬物品: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6)橫向平等:主張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納稅人應該繳納等量稅收的思想。

(37)人力資本:對人的教育和在職培訓的投資的積累。

(38)隱性成本:不需要企業支出貨幣的投入成本。

(39)激勵: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

(40)勞動的邊際產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引起的產量的增加量。

(41)邊際替代率:消費者願意以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

(42)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43)壟斷競爭:存在許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產品的企業的市場結構。

(44)壟斷企業 :一種沒有相近替代品的產品的唯一賣者的企業。

(45)生產者剩餘:賣者出售一種物品得到的量減去其生產成本。

(46)產權:個人擁有並控製稀缺資源的能力。

(47)替代品:一種物品價格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量增加的兩種物品。

(48)沉沒成本: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49)福利經濟學 :研究資源配置如何影響經濟福利的一門學問。

(50)支付意願:買者願意為某種物品支付的最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