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國防篇(2)(2 / 3)

朱德重視調查研究。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萌發出許多新的認識。1957年3月,他在四川視察了軍工生產後,於19日致電中央和毛澤東:"兵工廠轉民用生產或兵工生產與民用生產相結合的問題,這是遲早非解決不可的。要轉還是早轉好,早轉少損失些,越轉的晚損失越大。"

朱德認為解決軍工生產任務不足,民用工業又急需新建同類工廠的矛盾的惟一正確辦法,是國防工業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針。他不止一次地講過"軍工要改為和平工業","軍工要搞民用產品",並先後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寫過七八份報告。他還具體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兩個方案:一是把當時管兵工生產的二機部同管民用生產的一機部、電機部合並,平時多生產民用產品,戰時主要生產軍用產品;二是把二機部縮小,專管原子武器的研製,其餘的生產能力分出來,轉向民用生產。

建國以來國防工業走過的曲折道路的實踐證明:朱德一向倡導的國防工業要"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針是正確的。

三、我看短時期內,世界大戰打不起來

國際局勢已發生根本變化,世界戰爭是可以防止的,這看法是切合實際的。我們能爭取到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條件。

中國人民經過20多年的武裝鬥爭,建立了新中國,從此,中國進入了大規模的和平建設時期。但美國發動的侵朝戰爭和侵入中國台灣海峽的行徑,直接威脅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國人民被迫派出自己的優秀子女組成的誌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終於迫使美國和南朝鮮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接著,1954年召開了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由於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鬥爭,國際局勢出現了和緩的趨勢。

但是,由於長期武裝鬥爭的經曆和帝國主義仍然實行敵視、孤立和包圍中國的政策,使得許多人對國際形勢趨於緩和的大勢認識比較遲緩,影響了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對國際戰略形勢的分析,是朱德一向十分關注的。由於他長期來養成的判斷能力,使他非常敏銳地注意到了朝鮮戰爭後出現的國際形勢緩和的新情況。並提出了世界戰爭一時打不起來的新判斷。這在當時是非常富有預見性的。

1954年在起草憲法和1956年蘇共二十大時,朱德先後幾次說,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打仗不是兒戲。杜魯門是個庸才,沒有魄力打世界大戰。蔣介石幾十萬人馬不可能反攻大陸。他還說:新的世界大戰短時間內打不起來,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國際形勢看來,十年八年打不起來。"

1955年12月10日至1956年4月2日,朱德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和蒙古七國。回國後,他於4月25日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訪問七國的報告。報告中說:國際局勢已發生根本變化,世界戰爭是可以防止的,這看法是切合實際的。我們能爭取到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條件。我認為需要考慮怎樣把最大的力量集中到和平生產方麵,同時把國防建設同和平生產結合起來的問題。軍隊數量可以縮減,同時保持巨大的動員基礎;武器生產要同和平生產結合,特別注意發展戰時和平時都需要的精密器械和儀表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