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個判斷,他對毛澤東《論十大關係》中提出的發展經濟的思想非常讚賞。1956年8月,他撰寫了《我對主席指示的十大關係的體會和想到的一些意見》一文。文中指出:"過去對沿海工業的疏忽,主要是怕打仗,怕打爛。當時這種估計也是對的。""在國際局勢已經趨向緩和的情況下,充分地利用我國沿海工業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又說: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國防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保障。應盡量減少軍費的支出,集中更多的資金來加強經濟建設。民用工業和國防工業應該互相結合起來,使二者能夠在平時為經濟建設服務,在戰時迅速地轉到為戰爭服務。
同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大會上,朱德發言說:國際緊張形勢有了和緩,隻要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繼續努力,那麼,目前已經出現的國際局勢的和緩,就有可能轉變為持久的和平。
這段時間裏,朱德對國際形勢的判斷講得很多。1957年1月5日,他在和薄一波的談話中又說道:我看短時期內,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因此,相當數量的軍工廠可以改為民用工業,軍隊也應當大大裁減。
進入20世紀60年代,國際緊張局勢有所加劇,尤其是針對我國的戰爭形勢有所發展。蘇聯與中國關係趨於緊張,並公開袒護印度侵略中國邊疆的挑釁戰爭;蔣介石集團叫囂反攻大陸,並不斷派特務在大陸沿海進行騷擾;美國開始卷入越南戰爭,並不斷擴大對我國領海、領空的挑釁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朱德仍保持冷靜的頭腦,實事求是地把握國際戰略形勢的基本走向。
1963年1月,他視察祖國南端寶島海南島,在聽取當地負責人彙報時指出:隻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所以要備戰。但是,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一部分軍隊可以搞生產。
1965年5月19日,他在接見出席軍委作戰會議的全體代表時指出:我們要多生產武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技術。隻要我們把各項工作準備好了,敵人可能不敢來。要把海島守住,守住海島敵人就不容易上來。如果敵人打過來,就把他引進來,全部、徹底地消滅他。並強調一定要從戰略上著眼準備戰爭。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3月,中共九大開幕前夕,發生了蘇聯軍隊多次侵入我國黑龍江省珍寶島地區的邊境武裝衝突事件。當時對發生戰爭的危險性作了過分的估計,在九大後開始全國性的備戰工作,並決定:10月20日前,將在京的老同誌疏散到各地。朱德等去廣州。10月18日,總參謀長黃永勝緊急傳達林彪的"第一號令":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對這種過分措施,朱德有著自己的判斷。他對康克清說:"現在毫無戰爭跡象,戰爭不是憑空就能打起來的,打仗之前會有很多預兆,不是小孩打架,現在看不到這種預兆、跡象。"
綜上所述,朱德對國際局勢和對世界戰爭形勢的分析、判斷,其總的思想是:戰爭不是兒戲,是有征兆可循的;戰爭短時間裏打不起來,在國際形勢繼續向緩和發展變化的情況下,世界戰爭是可以防止的。因此,對戰爭危險性的估計不能過高,而使自己時時處於臨戰狀態,耽誤國家的經濟建設。應該說,這些分析和判斷是冷靜和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