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軍隊現代化,離不開人和物的結合。朱德從一生的軍事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在戰爭中,人與物相比較,起主導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對現代化的軍隊來說,擁有現代化武器裝備是重要的物質基礎,而更重要的是人,首先要把人"現代化"起來。所以,他始終把培養德才兼備的幹部,放在軍隊現代化的首位。在1951年9月召開的各兵種司令員、參謀長及各軍區參謀長、軍訓處長集訓會議上,他指出:"今後的戰爭,將使用大量的軍事技術與戰鬥器材,並有大量的人員參加作戰,如果不能掌握複雜的武器技術和學會諸兵種的聯合作戰,就不能戰勝敵人。"
朱德特別重視幹部在現代化中的作用,要求各部隊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加強對各級指揮員的培養。重視軍事院校在培養幹部中的作用。1954年3月,他以國家考試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對軍事學院第一期學員的畢業考核。他對全軍各種類型軍事院校的成立付出了大量心血。1951年9月,他在全國第二次軍校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建設正規化的學校,培養訓練幹部,是我們國家當前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對學校的任務、辦學方針、學習內容、對學員的要求等,他都作了一係列具體指示。
他對正規化建設也抓得很緊。除對科學編組,院校正規建設等作了大量指示外,他還強調:軍隊要正規化,要有嚴格的紀律,還要進行嚴格的訓練。一定要搞好基本教練,要學好技術。建設現代化軍隊的任務是十分緊迫的,我們要抓緊時間來辦好這件大事。又說: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鍛煉部隊就是靠訓練,演習。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今天,人民解放軍在這方麵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與老一輩革命家的努力分不開的。
二、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
經濟建設為主,國防建設為輔。國防工業建設應和民用工業結合。
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軍,還必須有現代化的國防工業體係。朱德對國防工業的建立與發展曆來十分關心。他認為:現代化是買不來的,也是買不起的。實現現代化的路隻有一條,那就是靠自力更生,靠自己的雙手去發展軍工生產。變過去的"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為現在的"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1950年7月13日,他致函蕭勁光等說:"海軍和飛機是近代化的兵種最高的必需的,要加強這兩個兵種,就必須有造船廠、飛機廠。有了這兩種工廠,能製造還不夠,必須要有石油廠,才能強化起來。"同年8月14日,他寫信給毛澤東,提出對製造坦克和發展汽油工業應該抓緊,並建議把它們納入第一個五年計劃。1951年9月14日,他就1952年工業生產計劃致函李富春,提出要利用已有的工廠、機器,充分發展現有工程技術人員、熟練工廠的作用,發展兵工事業,並把海軍的造船、修船包括在內。
他還較早地注意到發展尖端武器的問題。他在1956年4月寫給中共中央關於訪問蘇、波、捷、德、匈、羅、蒙七國的報告中提出:現在世界已處在工業技術革新中,必須運用世界最新科技成就,提高技術,對此我們必須十分重視。1957年8月20日在國務院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和國務院體製的會議上,他提出要發展尖端武器、搞原子彈和導彈的主張,得到了周恩來的肯定。1960年10月,他在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再次強調:"我們的軍隊一定要下決心用尖端技術武裝自己。如果我們的軍隊能在思想政治上武裝好,再加上先進的裝備,那就會成為天下無敵的軍隊。這樣就有可能迫使帝國主義不敢侵略我們。"
對國防工業的發展,朱德一貫倡導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新中國建立前夕,他就提出過軍工生產要統一領導,兵工要帶動民用工業。朝鮮戰爭停戰後,國際局勢趨於緩和。因而,在工業建設的指導思想上,他認為"一開始就搞和平工業,光搞兵工恐怕有問題"。在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時,他提出了"經濟建設為主,國防建設為輔,國防建設應和民用工業結合"的主張。1956年8月,他在一份《意見》中提出:"在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發展是很快的,舊的東西不斷為新的東西所代替、更換。因此,軍火裝備不宜大量生產,過多積壓,而要充分運用這些工廠的設備能力,進行多種生產,使之服務於經濟建設,並使投資有所效益。"1957年1月,他從國際形勢已進一步趨向緩和這個判斷出發,更強調軍事工業要同民用工業生產結合起來。他對薄一波說:"我看短時期內世界大仗打不起來,因此,相當數量的軍工廠可以改為和平工業,軍隊也要大大裁減。軍工廠如不改為和平生產,要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