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作戰規模的擴大,後勤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朱德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設想。其總體思路是:(一)統一集中,消除地域觀念。全國財政經濟、人力物力都要集中,特別是軍工、軍需更應集中。(二)有計劃有係統組織大規模的後勤體係,要在全國範圍內組織補給區。補給區可以前運後送,並且可以在那個地區製造一些東西。(三)一切標準製度、工作布置、裝配樣式等都要有統一的規章。(四)軍工、軍需要實行計劃生產,還要組織工農業生產。這些觀點有的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
具體說來,他首先強調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運輸,對今天幾十萬人的作戰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過去有些浪費,現在仍然組織得不夠理想。這在內線作戰時還沒有多大關係,而在外線作戰時則關係很大。所以今後要把我們的運輸很好地組織起來。還要組織好醫院、擔架隊等。現在是六個人抬一副擔架,如果組織得好,兩個人即可,可以節省運輸力。""交通條件,主要依靠群眾搞好運輸。"清風店戰役時,地方人民短時間內組成民工隊伍達10萬人,擔架11000副,牲口9600頭,大車3400輛,支援前線作戰。
其次,朱德設想,隨著部隊打出內線,轉入外線作戰,軍火武器的供給主要在前線,但後方的供應也應逐步加強。應設兵站補給線,建立兵站製度,不要單純靠民兵、民#支援前線。
朱德在指導晉察冀工作時,另一個比較大的實踐是將野戰軍與後勤工作分開,分別建立野戰軍指揮機構和軍區後勤部。前者隻管訓練與打仗兩件事,後者統一領導供給、衛生、兵站、運輸、補充新兵和訓練俘虜等。這樣,野戰軍就可以輕快有力,靈活運用,從而適應打運動戰與打大殲滅戰的要求。
關注軍工生產,也是朱德後勤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了華北各解放區軍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朱德作了重要講話,指出:我們是以戰爭來結束戰爭,軍工生產對我們勝利的快慢有重要意義。要提早結束戰爭,要拔掉大的據點,就要有大量的炮彈、炸藥、手榴彈。我們現在主要靠繳獲,這是不得已而為之。軍工生產要有規律地進行。參加軍工生產就是後方出汗,打倒蔣介石。要搞好交通運輸業,把軍工產品很快運到前線去。
由於他對軍工生產抓得早,抓得緊,使華北等解放區的軍工生產在1947、1948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批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保障了各戰場的需要。戰略決戰中的淮海戰役,由華北和東北軍工送往前線的彈藥達1640萬噸,遠遠超過了國民黨方麵的軍火供應。
朱德曾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做過認真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近代化戰爭離開後勤工作去打仗是不可能勝利的。"德國所以在戰爭初期猖狂一時,就在於德國的"和平工業老早就轉到軍事工業方麵來了"。運輸、補充都有計劃,把全部力量放在戰爭上麵。蘇聯戰爭初期的退卻和後來的反攻,就在於開始準備不夠,後來準備了新的後勤。"這個勝利,就是靠後勤、兵工、運輸搞得好。"同時,朱德也不貶低美國,他認為美國的後勤也辦得好,他們主要由飛機、海船來運輸。後勤辦得好是美國的特長。這裏,朱德說的"後勤"的概念要比一般意義上的"後勤"概念寬泛得多,它甚至包括了整個轉入戰時軌道的國民經濟。這點是需要注意的。
在闡述後勤工作的重要性中,朱德還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這就是"現代化的戰爭,就必須有現代化的基礎",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現代化的戰爭有賴於現代化的綜合國力,僅靠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是不夠的。這是他從國民黨有美式裝備卻老打敗仗中得出來的。他分析說:新式的也好,現代化的裝備也好,放在國民黨手裏就打敗仗。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用火車沒有鐵路,用飛機沒有那樣多飛機場,用汽車公路很少,所以現代化的戰爭,就必須有現代化的基礎。國民黨沒有現代化的基礎,所以就用不上。這是朱德很重要的一個思想。現代化建設必須顧及綜合國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