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治軍篇(3)(1 / 2)

例二:1932年春,朱德和毛澤東率紅軍東路軍入閩作戰,直取漳州。毛澤東在同年5月3日給蘇區中央局的電報中解釋這一行動時說:"在現實的敵我形勢下,在我軍的給養條件下,均必須跳出敵人的包圍之外,采取外線的進攻作戰,才能達到目的。"當時賦予東路軍的一個任務是"籌足紅軍作戰經費"。漳州戰役,紅軍達到了目的,繳獲大量物資,籌得了100萬元以上的經費。這對後來紅軍的作戰有著重要意義。

例三:1936年2月,紅軍第一方麵軍發起東征作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陝北蘇區貧瘠的土地難以供給剛結束長征的這支紅軍以足夠的給養,必須"以發展求鞏固",向山西籌措給養,並擴大部隊。這個目的也基本上達到了:東征期間,籌款30餘萬元,擴充新兵8000餘人。

例四: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中原,躍進大別山,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戰爭潛力和供給問題。由於戰爭深入解放區的中心地區,解放區受到很大摧殘,生產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解放軍的人力、物資補充遇到很大困難。毛澤東決策,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徹底破壞國民黨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進一步破壞和消耗解放區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戰略方針"。

上述例子都與後勤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它說明,解放軍的許多重大軍事行動都要考慮到後勤因素,有的甚至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給養問題的。

長期的戰爭經驗和對現代戰爭的透徹了解,使朱德對後勤的重要作用認識很早,論述的也很係統。比如,他曾係統論述了人民軍隊後勤建設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紅軍時期,朱德認為那時有三個創造:打土豪,官兵一律平等,沒有薪水。他說:那時白軍有國家,有地盤,有供給。紅軍既沒有國家,也沒有地盤,什麼也沒有。紅軍要生存,就創造了新的後勤,新的供給,新的辦法。井岡山時創造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有一條"打土豪",打了土豪要歸公。這樣糧餉和衣帽就有了來路。過去哪有專門靠土豪吃飯的隊伍?是沒有的。第二個創造就是官兵一律平等,吃穿一樣。這成了一個政治口號,實際上就是創造後勤。那時吃穿不一樣就不行,那時的平均主義也是革命的。隻有這樣辦才能保得住。再一個就是創造了沒有薪水。第一沒有薪水關,第二就是靠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大家不要錢,不要薪水,義務製度。

第二階段是抗戰時期。這個時期,朱德說:不準打土豪,開始時國民黨還發點餉。皖南事變後,國民黨一個錢也不給發了,並實行經濟封鎖。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提出三個辦法:一是餓死,二是解散回家,三是自力更生。大家不願餓死,也不願解散,就隻有自己動手開荒、種地、紡紗、織布。我們抓住了這個轉折點,就沒有餓死,而且建立了很大家務。

第三階段是解放戰爭時期。這個時期,朱德回顧說:"不準打土豪,軍隊無暇生產,完全依靠群眾供給。各地區把以前所有家務歸公,支持了自衛戰爭。"

朱德總結說:"我們曆史上的後勤工作是光榮的。為什麼光榮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養活了軍隊。"

後勤的作用,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而愈益呈現出重要性來。越是現代化戰爭,後勤的影響也就越大。"後勤工作在小遊擊隊時代有小遊擊隊時代的作用,現在有現在的作用,而且現在它的作用擴大了。"朱德並舉例說:美國打仗,前方一人後方勤務要七人做,他的作用就等於前方的作用,我們現在還不是那樣。

建國後,他指出:"後勤是平時準備,戰時應用。能否打勝仗,後勤工作起一半作用。""我們將來是打大仗,故後勤工作要以現代化著眼去進行準備,後勤工作很要緊。"對後勤作用的這個評價應該說是相當高的。

在人民軍隊的後勤極不健全的歲月裏,他就富有遠見地提出:"要加強後勤工作,諸如供給、衛生、兵工事項,要使其能應付現在戰局的需要,並對反攻之需要有打算、有準備,以期大動用時不致匱乏,這是後勤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