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治軍篇(1)(2 / 3)

朱德對參謀人員的期望是:"要安心於參謀工作,下決心做到老,成為一個堅強的參謀家。"

二、練兵必先練心

我們講練兵必先練心,是要啟發戰士們的階級覺悟,不僅要練戰士的軍事技術,而且要練軍心,做好政治工作。

自古以來,練兵是強軍的必由之路。古人對此″?

有很多論述。所謂"凡欲興師,必先教戰";"禦侮之道,莫先於練";"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士不先教,不可用也"等等,皆屬練兵之格言。朱德青年投軍,授業於雲南講武堂,自然深諳練兵之道。

朱德認為練兵分三個方麵:一是智力,二是體力,三是技術。怎樣練兵,要做到四個方麵:"第一,以身作則;第二,做政治工作,就是練心;第三,加強體力和技術;第四,生活集體化,過有規律的生活。做好這四方麵的工作,我們練兵就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

下麵就以身作則和練心做些闡述。

朱德說:"練兵沒有旁的巧妙,首先是幹部以身作則,親自動手。別的事情也要幹部以身作則,親自動手,練兵更要這樣。練兵是誰去練?第一是班長,第二是排長,第三是連長,任何一個動作都要靠他們以身作則。"以身作則,他具體指出就是要以政治覺悟、階級覺悟的實際表現去影響士兵,提高他們的政治熱忱和階級覺悟。因為參加革命的人,有工人、農民,也有二流子。有些人是為了升官發財,不是為革命而來的。要把他們變過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靠幹部的階級覺悟和政治覺悟的實際表現去影響他們。除必要的上課外,"要在日常生活中、閑談中,在一起走路、吃飯的時候,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去影響他們。這樣的影響有時比正式上課還要好。這是有經驗的。我也當過排長、連長。在我當連長的時候,還說不上階級友愛這一套,隻知道民族國家危亡,要救國,我們就拿這個道理去宣傳,從政治上影響下麵的人,他們無形中就接受了。軍事上也是如此,首先自己要把動作搞好,做出模範動作,下麵的同誌就會模仿你。你做什麼樣子,他就學什麼樣子,這比上正課、比有計劃地去教育有時還要好。"

隨即,朱德舉了自己在井岡山挑糧上山的例子,這也就是著名的"朱德的扁擔"的故事。

1928年冬,由於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之間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內軍民生活十分困難,食鹽、棉花、布匹和糧食奇缺,"每人每天五分大洋的夥食錢"都難以為繼。為解決吃飯問題和儲備一定的糧食,紅四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這些糧食大部分從寧岡的大隴背來。大隴的糧食是礱市、古城等地集中起來存在那裏的。朱德也常去挑糧和背糧。來回100多裏地,翻山越嶺,頂風冒雪,非常辛苦。有人回憶說:"一些人叫朱德同誌夥夫頭,他滿身衣服上都是油,帽子上也有油,和我們戰士打成一片。他挑糧我是親眼看見的,他把褲子脫下來背米,把褲頭、褲腳捆起來背米上山。"他還常"穿雙草鞋,戴鬥笠,挑了滿滿的一擔米和戰士們一道爬山"。戰士們都是20多歲的人,為了照顧年過40的朱德,把他挑糧用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找不到扁擔,就讓人向老鄉買了一根毛竹,又做了一根,並在扁擔上寫下"朱德記"三個大字,以防別人拿走。朱軍長帶頭下山挑糧的事跡,在井岡山上傳為佳話,戰士們編歌謠讚傾道:

朱德挑穀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會剿"。

朱德談這段事是說明以身作則的重要,但他很謙虛地說:"我在井岡山的時候,大家去挑米我也去挑,挑到半山我就挑不動了,肩膀也壓痛了,雖然如此,但是你一挑他們就都來搶著挑,一帶頭事情就好辦了。"因此,他總結說:"我們練兵帶兵在各方麵都要以身作則。要戰士們打槍打得好,自己就要首先打得好,要戰士們投彈投得遠,自己也要懂得投彈要領,一般的動作自己都要帶頭去做。這是第一個練兵的好方法。"

如果說以身作則是幹部以自己的模範作用影響和帶動戰士,那麼,練心則是啟發戰士的覺悟,真正將練兵習武變成自覺的行動。二者有相通之處。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曰:"宜如何而練其心氣哉?是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倡忠義之理,每身先之,以誠感誠。"所謂"身率之道",即以身作則之意。古代兵法對"練心"十分重視,所謂"明恥教戰","練兵之法,莫先練心",說的都是這層意思。

所不同的是,"封建地主階級講的練兵必先練心,是要你把心完全向著他們,忘記自己本來的階級,反過來來替他們去壓迫工農。"朱德指出:"我們不是這樣,我們講練兵必先練心,是要啟發戰士們的階級覺悟,要他們了解自己屬於什麼階級,怎樣受壓迫,怎樣受剝削,為了解除自己所受的壓迫剝削,要怎樣團結起來,怎樣練好本領。他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再看一看社會的情況確是那個樣子,一點也不假。從此以後他們的心就完全為革命了,就一心一意地學習技術,一心一意地團結自己,打擊敵人。所以練兵必先從政治著手。練心就是做政治工作,啟發戰士們的階級覺悟,使他們從不覺悟到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