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戰術篇(3)(3 / 3)

技術,在未來仍然具有決定作用。

七、戰術運用要走群眾路線

戰術運用要走群眾路線。每一個戰役結束後,從組織一個班的戰士檢討作戰的優缺點,一直到全部隊都來檢討戰術,這就能大大地提高部隊的戰術水平。

軍事上的群眾路線,是人民解放軍軍事民主的重要內容,體現了馬克思關於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原理,貫徹了官兵一致的原則,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軍事上的具體體現。對於發揮廣大幹部戰士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具有極大的意義。

作為人民軍隊的總司令,朱德始終保持著謙虛樸實的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始終把自己擺在群眾之中、戰士之中。他認為總司令不過是一名代表而已。"比如,我是總司令,有時把我當作他們的代表,把他們的功勞掛在我的名上,如果我因此就誇功,那豈不可笑?"這樣的話,他說過多次。他還指出:"一切事情都是群眾做出來的,決不是哪一個人做出來的。首長不過是群眾力量的代表,打勝仗還不過是廣大兵士群眾的力量,單靠指揮員是打不了勝仗的。所以,無論什麼人,忘記了群眾,他的思想就搞錯了。"他認為:"全軍二百幾十萬人裏麵,真正的英雄是很多的。"

1947年9月,在全國土地會議的報告中,他曾專門談了軍隊中的群眾路線問題,反映了他一貫重視指戰員的首創精神的思想。報告從軍事教育、戰術、政治工作和實行獎勵四個方麵談了走群眾路線的意義。就戰術問題,他指出:"戰術運用要走群眾路線。"並說:"要真正地愛護戰士,幹部就要把戰術學得更好,這才算是群眾路線。總之,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戰術才容易學得好。"

走群眾路線,就要發揚軍事民主。朱德批評"有些人不聽群眾意見,隻顧自己,這樣就指揮不好"。指出:"我們既反對軍閥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群眾可以提意見,但仍舊要聽指揮,極端民主化是無政府主義,一定要反對。軍事民主搞得好,連隊裏天天有創造,比如坦克來了,發明用高粱杆點起火來燒它,把坦克燒退了,這是個發明,將來也可以寫上戰術書。這雖是小事,但作用很大,不要埋沒天才,使廣大群眾時時刻刻想辦法打敵人,把自己想的辦法報告上級,上級批準了就做,這樣,隊伍一定會打勝仗的。"

人民解放軍在幾十年的戰爭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依靠群眾運用戰術的方法。這主要是緊密結合戰爭實踐,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打一仗進一步,做到"官兵互教,兵兵互教"。戰鬥發起前,以連隊或排、班、戰鬥小組為單位,在陣地上召開"諸葛亮"會,充分發揚民主,討論完成戰鬥任務的方法,並對指揮員的作戰指揮提出要求,使之成為戰前準備的一項主要內容。戰鬥中,各級司令機關都十分重視總結部隊作戰經驗,並及時通報交流。戰鬥結束後,利用戰役間隙,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並依據下一步作戰需要,全麵地總結戰役指揮和戰術、技術方麵的經驗教訓;連隊則發動群眾,開展評指揮、評戰術、評技術和評戰鬥動作的活動。

石家莊戰役中,朱德指導幹部戰士研究攻擊戰術和打法,設想了多種方案,結果僅用一周時間便打下了石家莊。打下石家莊後,朱德又專門在晉縣侯城召集座談會,邀請50多位指戰員座談總結戰役的經驗教訓。參加座談會的,除野戰軍司令員楊得誌等外,更多的是來自戰鬥第一線的連、排、班幹部。座談會整整開了三天,總結了許多城市攻堅經驗。這次座談會充分反映了朱德善於傾聽群眾意見,采納群眾智慧的民主精神。他後來在寫給毛澤東的信中提到攻打石家莊期間幹部戰士獻計獻策的軍事民主活動:"此次攻石家莊以前,在安國曾號召以學習攻城戰為主,上下級幹部均先開學習會,打時又開會,打不進時又開會。在火線上,三五人仍是開會,特別是支部開會,起了領導作用。老兵帶新兵,促進了學習。結果是戰士群策群力,人自為戰,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