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戰術篇(2)(1 / 3)

南昌起義失敗後,朱德為適應客觀要求,在贛南轉戰途中開始研究新戰術問題,主要是怎樣從打大仗轉變為打小仗,也就是打遊擊戰的問題,並將一線式戰鬥隊形改為"人"字戰鬥隊形。這種隊形的改變就是為了減少傷亡,適應遊擊戰鬥的需要。朱德還曾對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消極防禦的指導思想,提出要保存紅軍的有生力量,反對拚命主義,堅決避免那種付出重大犧牲的堡壘對堡壘的陣地戰,盡量采取"運動防禦"。1934年9月15日,他以軍委名義頒發的《關於戰鬥問題的訓令》(訓字第一號)指出:"無論如何應該以保存自己有生力量和物質基礎為我們作戰的第一等基本原則。保持地域,不輕遺寸土予敵人,這應該放在前一原則之下來遂行的。"24日,他在致林彪、聶榮臻的電報中說:"以後在抗擊周(渾元)敵的行動中,第一等的原則是愛護兵力,因此主要的行動方式是防禦和局部的反突擊。"

在第五次"圍剿"已不可能打破的情況下,朱德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做到保存有生力量,避免無謂犧牲。同年9月25日,朱德致電各軍團,指示:"諸兵團應再度估計情況,並檢查自己的決心。一方麵你們應給敵人相當的損失和抵抗,另一方麵應很愛惜地使用自己的兵力,並且堅決避免重大的損失,特別是幹部。"

9月27日,當敵北路軍陳誠部向石城逼進時,朱德致電彭德懷、楊尚昆指出:"必須避免堅決的戰鬥,而首先要保存我們的有生力量。"同日,在給羅炳輝、蔡樹藩的電報中,囑咐紅九軍團在阻擊東線敵軍的戰鬥中,"為愛惜兵力,應避免堅決的戰鬥"。10月2日,指示林彪、聶榮臻:"特別要注意在開闊地作戰須極端隱蔽,不要堆集一起並應利用地形,避免不應有的損失與最高度的保持有生力量。"

這些指示,完全不同於博古、李德的拚命主義,也是朱德以小的犧牲換取大的勝利戰術思想的體現。要減少傷亡,就需要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朱德認為這方麵做得比較好的是石家莊戰役。"打石家莊準備了一年,對敵情作了詳細的調查,情況了解得比較清楚。這次我們準備打的時間長,準備打兩個月。我們準備的兵力很充足,相當於敵人的四倍,既準備攻堅,又準備打援,甚至準備以打援為主,二縱隊就是在那裏準備打援的。清風店戰役後,我們送了一批俘虜回石家莊去,這對於動搖他們的軍心也起了作用。

"我們的物質條件準備得也很充分,有充足的攻城器械,準備的炸藥和炮彈都沒有用完。"

以小的犧牲換得大的勝利,再一點朱德說的就是要鑽研技術。他要求戰士們自覺學習技術,發揮戰士的創造性。"軍事要很快自動學習,否則犧牲很大而收獲不大。如果階級覺悟提高,技術不提高,打仗雖猛,往往傷亡大還打不好。所以要學習技術,使政治工作、黨的工作、軍事工作這三個東西配合起來,連隊工作就搞好了。"

以小的犧牲換得大的勝利,是人民軍隊以鮮血換來的曆史經驗。在這方麵,人民軍隊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利的教訓。前麵已經提到過的大清河北戰役即為一例。

1947年8月初,國民黨軍華北"剿總"集中第十六軍和第九十四軍第四十三師、第十三軍第四師及兩個保安總隊,向大清河北解放區進行"清剿",企圖驅散解放軍地方武裝,以達確保平、津、保三角地區之目的。9月2日,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首先發起戰役,奔襲漕河頭及北常堡等地敵據點,但除漕河橋及附近外,全部撲空,遂改變決心,攻擊淶水。主力於9月6日掃蕩淶水外圍,8日攻克東、南兩城關,殲敵第九十四軍第五師第十三團一部,敵我雙方傷亡均重。此時,由於敵援兵將至,已達到調敵北上之目的,第三縱隊乃於8日夜撤出戰鬥。與此同時,晉察冀野戰軍第二、第四縱隊乘敵北援,大清河北敵兵力空虛之際,出擊大清河北地區。9月9日夜,二、四兩縱隊分別渡河,攻擊板家窩、昝崗等處。但各處攻擊均因雨受阻,幾次攻擊失利。除獨七旅12日攻克壩縣外,其他敵據點均未能攻下。此時又屆敵援兵將至,攻擊部隊遂撤出戰鬥。12日,第三縱隊向北平附近出擊,攻克周口店、大馬村,13日撤至石亭地區休整,戰役結束。此次戰役,晉察冀野戰軍以6000餘人傷亡殲敵5270餘人,殲敵成建製的單位僅三個整營又四個整連。沒有做到以小的犧牲換得大的勝利。這是一個"背水攻堅的戰役,戰役的結果是一個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