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戰術篇(1)(3 / 3)

人民解放軍在戰役戰鬥中取得的勝利,幾乎都是由於戰術上尋找並抓住了敵人的弱點。有些戰役戰鬥,表麵上看,打的是強敵,甚至是幾路敵軍中最強的。但實際上由於各種原因,或驕兵冒進,孤軍深入;或不斷受到襲擾而疲憊不堪;或由於地形限製,其機械化兵器難以施展,等等。其"強"已轉化為"弱"。抓住強敵的弱點在戰術上更為不易,因而也就更能凸現指揮員的敏銳眼光和高超的指揮藝術。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就是這方麵的典型例子。

1947年7月,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達到高潮,敵采用密集平推、穩步前進、不輕易分兵的新戰法,使華東野戰軍一時難以抓住敵之弱點。此時,中央軍委多次指示華野:對於密集進攻之敵,要實行誘敵深入方針,要有極大忍耐心,要掌握最大兵力在手,不要性急,不要分兵,不要擾敵後路,讓敵放膽前進,總有殲敵機會。遵照中央軍委這些指示,華野以主力後退一步,集結於萊蕪、新泰、蒙陰以東地區待機。這時,敵第一兵團司令官湯恩伯變更穩紮穩打戰法,不待各友鄰兵團統一行動,即以"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為主北犯,稍形突出,該敵又一貫氣焰囂張,與友鄰配合不好。華野首長陳毅、粟裕抓住這一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利用沂蒙山區老根據地群眾支持的有利條件,決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於敵重兵集團密集並進的態勢下,從敵戰線中央割殲其進攻主力,經四日激戰,將敵整編第七十四師全殲。

戰術上尋找敵人的弱點,有時並不容易。戰爭較比之其他事物具有更大的概然性,就在於敵我雙方在戰爭中總要將真象隱藏起來,而示假於對方。如何透過假象抓住敵之弱點,朱德給人們提供的方法就是:依靠人民,掌握辯證法。"我們有人民又有辯證法,看得清他的長處和缺點,避免他的長處,來找他的弱點打,就可以戰無不勝。"

三、戰術的要求是要以小的

犧牲換得大的勝利戰術的要求是要以小的犧牲換得大的勝利,因此,我們才會講求戰術和指揮的藝術。

打仗與經商做買賣一樣,都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這就是要做"賺錢"生意,不做"賠本"買賣。人民解放軍在戰爭年代實行的慎重初戰,不打消耗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等方針,無不貫徹了不做"賠本"買賣的原則。從戰術上說,就是要以小的犧牲換得大的勝利。

以小的犧牲換得大的勝利,首先,要求指揮員做到每戰要有準備,不打無準備之戰,不打無把握之戰,做到"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朱德在談到攻堅作戰時,就提出:"攻堅戰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準備,要有計劃。""隻要技術上準備充分,堅固工事是可以打下來的,戰鬥之前就要按照技術要求,把部隊編製好,如爆炸組、手榴彈組、梯子組、架橋組、突擊組等等,三個二個的組織起來,打的時候不要一擁上去,看情況變化,一組組的上去,這樣傷亡小又能解決問題。"

其次,要講究戰術和技術。勇敢要與技術結合起來;旺盛的士氣,要同良好的技術結合起來。"旺盛的士氣,在我們革命的軍隊中,是經常的保持著的,不畏難,不懼險,進攻在前,退卻在後,視死如歸。但也必須看到,我們軍隊之所以會有如此旺盛的士氣,乃是依靠政治上的優勢,而技術上則缺乏基礎,這不單是我軍的裝備不如敵人,而且重要的是我們很多同誌對現有技術的掌握還非常不夠。因此,過去不知有多少可愛的同誌作了可以避免而未能避免的犧牲,不知有多少可以全部殲滅敵人的機會而未能全部殲滅。這個血的教訓應該好好地接受。可以設想:假定我們能進一步地掌握技術,把旺盛的士氣同掌握技術結合起來,那末我軍士氣必然會更加高漲,作戰能力與信心必然會更加提高,給敵人的殺傷必然會更大,自己的損失則會更少。"

再次,要求指揮員對戰士的生命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在戰鬥中盡量減少傷亡。朱德曾舉這樣一個例子說:"陳賡部隊的戰士最近向指揮員提出一個問題:"你們把戰術搞得好一點,少死幾個人,不是比關心我們的溫飽更好嗎?"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實際,大家要很好地從中得到啟發。我們有些同誌說:"我打了一輩子仗,什麼戰術也沒有學過,隻要敢衝敢打,一樣打勝仗。"你不怕死,很勇敢,是好的,可是多犧牲了戰友就不好了。如果把戰術搞得好一點,又勇敢,又少犧牲幾個人不更好嗎?"他強調指揮員"要有高度責任心,要講究戰術,盡量減少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