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戰鬥經驗的人來說,戰術的作用就是"補藥"和"錢串子"。1947年12月朱德在批評不相信戰術的觀念時曾這樣打過比方:"戰術對你們萬分需要,是你們的"補藥"。你們的作戰經驗很多,但就像一大簍子錢,是散的;戰術就是錢串子,可以把那些錢都串起來,用的時候,要用哪個,就拿哪個。"
就在這次講話中,朱德以晉察冀野戰軍進行的大清河北戰役為例,批評不講戰術的傾向:"在大清河北戰役時,還沒有接近敵人就傷亡很多,就是不講戰術的緣故。怎樣接近敵人?不是靠夜晚就是白天靠火力掩護,利用地形,或者挖交通壕。但有的人偏不這樣,好像子彈打不死人似的。"
大清河北戰役是晉察冀野戰軍領率機關剛組建不久進行的第一場戰役。1947年9月,野戰軍向平津保三角地區大清河北出擊,展開反"清剿"作戰。這次戰役雖然消滅國民黨軍5000多人,但由於戰役之初圍敵過多,口子張得過大,打成一個消耗戰,沒有達到全殲的目的。同時,在戰術上也存在朱德講的許多問題。這一仗打得不理想,部隊的情緒有些波動。有人說:"肉沒有吃到,倒把門牙頂掉了。"後來,在中央和朱德的鼓勵下,堅定了廣大指戰員打大殲滅戰的決心,從而有了後來清風店、石家莊諸戰役的勝利。
"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是人類五千年科學思想的結晶。""掌握了它,可以使一切科學得到新的發展。"要想在戰術等方麵取得成就,就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
二、戰術要尋找敵人的弱點
我們就要經常研究敵人的戰術,研究如何打它,如何避開它的長處專找它的弱點打,如何才能幹幹脆脆地殲滅它。
"戰略要尋找敵人的主力,戰術要尋找敵人的弱點",這是朱德在戰爭實踐中提出的一條重要的軍事原則。隻有做到前者,才能明了敵之主力所在,主要進攻方向所在;隻有做到後者,才能在作戰中避實擊虛,擊中敵之軟腹部,收到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效果。"如有人運用戰術專尋找敵人硬處打,則敵人軟處也必成為硬處了。倘因此而不能爭取戰術的勝利,則戰略的目的也就不容易達到。"
1928年湘南暴動時,朱德率部取得殲敵許克祥1000餘人勝利的坪石大捷,其基本原因就是朱德抓住了敵人的弱點。當時許克祥把他的6個團擺成一字長蛇陣,這就便於各個擊破。"所以,戰鬥一打響,我們很快就把他先頭的一個團打垮。緊接著追擊下去,一路走,一路打,把他的六個團一個一個地打爛了。"這一仗繳獲甚豐,不僅得到了機關槍,而且還得到了迫擊炮和大炮。可以說,許克祥幫助朱德起了家。順便說一句,後來毛澤東詩句中提到的"黃洋界上炮聲隆"中提到的那門迫擊炮,據說就是在坪石從許克祥那裏繳獲來的。
這裏再舉一個例子。朱德和毛澤東指揮紅一方麵軍進行第二次反"圍剿"初期,中共蘇區中央局經過爭論,否定了"分兵退敵"的戰略方針(即把兵力分散,使敵包圍落空),決定繼續實行朱毛提出的"誘敵深入"戰略方針,在蘇區內部解決敵人。戰略問題解決後,戰術問題就提出來了:先打敵軍哪一路?會上又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當時多數人的意見是打蔣光鼐、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理由是蔣蔡打坍之後我們有出路,便於向湘南、贛南發展。但他們沒有從戰術上去尋找敵人的弱點,沒有看到蔣蔡是"圍剿"軍中較強的一路,其曆史淵源是北伐中的"鐵軍"第四軍一部,戰鬥力甚強。會上毛澤東認為,在進攻我們的敵人中,蔣蔡是比較有戰鬥力的,在曆史上未曾打過敗仗,曾經在湘南把張發奎打得落花流水,我們現在主要的是擇敵人弱點打破,打蔣蔡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我們應打王金鈺這路,因為這路敵人既弱,且地勢、群眾都好。朱德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也主張先打在西麵的王金鈺的第五路軍。因為它是蔣介石收編的雜牌軍,同蔣介石有矛盾,實力較弱,內部也不統一。它又是北方軍隊,不善於爬山,在南方作戰水土不服。如果先打這一路,各方麵條件都對紅軍有利而對對方不利。會上經過充分討論後,多數人接受毛澤東、朱德的主張,決定先打王金鈺部,然後由西向東橫打,一直打到福建建寧,以擊破這次"圍剿"。
按照這一部署,從1931年5月中旬開始,紅一方麵軍在贛江之畔轉入反攻,首戰富田,殲滅王金鈺部第二十八師大部和第四十七師一部。隨即旌旗東向,連戰白沙、中村、廣昌、建寧,半個月中連打五個勝仗,從贛江之畔一直打到閩北山區,橫掃700餘裏,共殲敵3萬餘人,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之"圍剿"。
朱德對此深有感觸,他後來回憶說:最後我們決定打。當時敵人的夾擊形的陣勢,像螃蟹螯似的已經形成。我們先打敵人的哪一股呢?大家相當有些爭論。我們主要是先揀弱的打,一找就找到了北方軍隊王金鈺部。這是戰術上尋找敵人弱點的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