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襲擊行動中之敵的性質而言,都屬於遭遇戰,有預期的、不預期的二種。預期的采取埋伏的形式,不預期的采取急襲的形式。
隻有有充分軍事實踐的人,才能對襲擊戰術談得這麼精辟、詳細、全麵。朱德一生曾多次指揮襲擊戰鬥。僅以1928年至1930年這幾年為例,他指揮的比較有影響的襲擊戰鬥就有:
坪石戰鬥(1928年1月);奔襲草市坳戰鬥(1928年5月);奔襲龍岩戰鬥(1929年5月);三打龍岩戰鬥(1929年6月);攻打上杭戰鬥(1929年9月);文家市戰鬥(1930年8月)。
以上統計並不完全。下麵僅以襲擊草市坳、二占永新城戰鬥為例,看看朱德指揮襲擊戰鬥的特點。
1928年5月中旬,朱毛兩支部隊剛會師不久,國民黨軍便集中贛軍第二十七師和第七、第九師各一個團,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進剿"。朱德、毛澤東根據敵情,決采"敵進我退,聲東擊西"
戰術,待敵深入到根據地內後再消滅之。命令第二十八團主動撤出永新,退回井岡山根據地中心---寧岡,積極備戰,待機出擊,第二十九團在永新東麵的高橋、天河一帶,不斷騷擾敵軍,使敵處於疲憊不安之中。5月中旬,贛軍第二十七師師長楊如軒率師部、第七十九團和第二十七團一個營進占永新城,主力近四個團南渡禾水河,企圖由龍源口進攻寧岡。此時,朱德率第四軍主力位於永新城西35公裏處的小西江區活動,以"聲東西擊"戰術誘使贛敵放膽前進。當得知贛軍主力已南渡禾水河,水新兵力比較空虛後,即決心由小西江區東進,沿禾水河北岸大道奔襲永新城,首先端掉楊如軒的指揮部,隨後協同在寧岡的毛澤東的部隊,擊破敵軍"進剿"。隨後,朱德率部冒雨奔襲永新城。途中,在草市坳與由永新城西進澧田的敵第七十九團遭遇。朱德根據敵情和地形,迅速作了伏擊部署。經近兩小時激戰,將該敵全部殲滅。繼而,又乘敵空虛攻進永新城,二占永新。殲敵第二十七師師部和第二十七團一個營,擊傷敵師長楊如軒。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質,徹底粉碎了贛軍的第三次"進剿"。
這次戰鬥集襲擊與伏擊為一體,既打了運動之敵(第七十九團),又打了靜止之敵(第二十七師師部和一個營)。當時任第二十八團黨代表的何長工說:"朱德同誌出色地領導這次奔襲草市坳、二占永新城的戰鬥,是有遠見,有預見的。""特別是二占永新的勝利,表現了朱德同誌非凡的指揮才能。"40年後,楊如軒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曾說:"我奉蔣介石命,向井岡山進攻,把指揮部設在永新。當時,毛主席指揮工農紅軍守在龍源口,我攻了幾天都攻不下,萬沒想到,朱委員長率另一支部隊以一天一夜走一百八十裏的速度,從寧岡、蓮花繞道而來,給我一個措手不及。剛剛得報永新西鄉有警,接著,我的指揮部後方就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在倉皇撤退中,我隻好跳城牆逃命,弄得狼狽不堪。"
四、遊擊戰爭是大眾戰、民兵戰
遊擊戰爭的定義應該是群眾戰爭,是群眾直接參加抗戰的最高形式。
何謂遊擊戰?如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自有不同的解釋。朱德論述遊擊戰爭的許多著作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遊擊戰的定義作了闡釋。他指出:"遊擊戰之定義,即係不按一定之戰鬥方式及地域,隨時隨地,予敵人以疲憊頓挫之打擊之謂也。"這是從遊擊戰與正規戰的不同特點而言的。從這個特點延伸,他指出:"遊擊戰之目的,在運用政治上、軍事上一切活力,以弱勝強,以寡敵眾,實施擾亂反抗敵人之一切設施(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交通上),使頓挫或消磨其勢力,俾我正式(規)軍容易獲勝。""遊擊戰之目的,固在單純地破壞敵人,實則附帶地作了廣大農民普遍而深入的心理建設。"
關於遊擊戰的種類,朱德指出:"遊擊戰因發生地域之不同,有定區遊擊,及無定區遊擊二種。定區遊擊者,係在根據地外圍之遊擊區,實行遊擊之謂也。定區遊擊,其要旨,在使外圍之廣大地區,悉行毀壞,使敵無休息之所,先予以精神上之打擊,以遲滯其行軍,俾我軍得充分準備之時間。""無定區遊擊者,係在敵之守備地帶或後方,施行遊擊之謂也。"
上麵說的是遊擊戰,也即是從作戰形式上說的。如果從戰爭形式看,遊擊戰爭的定義又該怎麼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