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遊擊戰裏操勝算
記得在莫斯科時,教官測驗我,問我回國後怎樣打仗,我回答:戰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這就是遊擊戰爭的思想。
朱德對遊擊戰爭的認識和實踐都很早。辛亥革命時期,他作為滇軍的中下級軍官,就在川、滇、黔同北洋軍閥和土匪遊勇交過手,那時,他不僅善於正規作戰---能攻善守,而且有時還采取遊擊戰法。他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內最早有遊擊戰實踐和經驗的人。幾十年戎馬生涯中他經曆最多的恐怕也是遊擊戰。將遊擊戰專門作為一章也正是基於他有遊擊戰方麵的豐富知識和理論。朱德最初的遊擊戰實踐源於在雲南中越邊界與土匪的作戰中。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朱德隨雲南陸軍第一師調到臨安(今建水)、蒙自、開遠、個舊一帶布防。按照軍事部署,朱德任營長的第一營負責駐守蒙自、個舊一帶。
這裏屬萬山重疊、瘴氣重重的亞熱帶地帶,環境艱苦,鬥爭複雜,又同法屬印度支那相鄰,需要時刻提防外國勢力的侵襲和他們所豢養的土匪的騷擾。部隊一方麵要說服本地土著,一方麵又不得不使用武力對付土匪的襲擾,幾乎每天都要進行大小不等的戰鬥。在山間、河穀、密林、村舍,到處都會響起槍聲。麵對艱苦的環境、複雜的敵情,朱德采取適合當地情況的戰術,有時化整為零,有時化零為整,聲東擊西,忽北忽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機動靈活地打擊土匪。朱德就是在這種特殊的地方,以特殊的方式,進行著特殊的戰鬥,並從這些遊擊戰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遊擊戰術。1937年5月,他在延安同美國女作家尼姆·韋爾斯談到這段曆史時說:
"我用以攻擊敵軍而獲得絕大勝利的戰術是流動的遊擊戰術,這種戰術是我從駐在中法邊界時跟蠻子(舊稱)和匪徒作戰的經驗中得來的。我從跟匪朱德兵法兵的流動群集作戰的艱苦經驗中獲得的戰術,是特別有價值的戰術,我把這種遊擊經驗同從書本和學校得到的學識配合起來。"
1944年,在延安編寫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史座談會上,朱德對這種遊擊戰術的來源再次作了說明。他說:
"過去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在川、滇同北洋軍閥等打仗,打了十年,總是以少勝眾,在軍事上的主要經驗,就是采取了遊擊戰爭的戰法。記得在莫斯科學習軍事時,教官測驗我,問我回國後怎樣打仗,我回答:戰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當時還受到批評。其實,這就是遊擊戰爭的思想。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起了一點帶頭作用。"
曾經同朱德在蘇聯一起學習軍事的劉鼎回憶說:"教官在講授軍事課時,我們不懂的地方,朱德就幫助解釋,因為他是有親身體會的。對於遊擊戰術的問題,他懂得多,理解得也透徹。"
正是有了十多年的遊擊戰的實踐和理性認識,因而當南昌起義後,他最早在部隊中實行遊擊戰術。1927年8月底攻擊會昌的戰鬥即為一例。這是起義軍南下途中的第一場惡戰,朱德奉命指揮第二十軍第三師攻擊會昌東北高地。朱德受領任務後向大家動員說:"你們都是不怕死的中華健兒。可是,今天我要求你們一反往常猛打猛衝的常規,隻同敵人打心理戰。你們要分作數股,分散活動,跟在敵人後麵或插到敵人兩翼,向敵人打冷槍。要攪得敵人吃不下,睡不著,這就是你們的任務。"50多年後,曾參加這次戰鬥,後又曾經當過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的侯鏡如回憶這一場戰鬥時說:"會昌戰鬥中,朱總指揮我們和錢大鈞作戰,就采用了遊擊戰法。敵人退,我們跟著進;敵人駐下了,我們就從四麵八方打冷槍,擾亂敵人,不讓他們休息。這就是"敵退我追,敵駐我擾"。"
起義失敗後,朱德整頓餘部實行了向遊擊戰的轉變。他見人就談革命的前途和繼續革命的方法。對於中國今後的革命戰爭問題,他回答的很明確:"農民的遊擊戰爭是主要形式。"在上堡整訓中,他提出了新戰術問題,主要是怎樣從打大仗轉變為打小仗,也就是打遊擊戰的問題。將當時起義軍指揮員所習慣的正規戰那一套轉變到遊擊戰上來,這是一項重大的轉變。他談到這一點時說:"從此以後即開始轉入正確的方向---遊擊戰的方向,不是采取過去占大城市的辦法,而是實事求是,與群眾結合,發動群眾起義,創造革命根據地。戰術也變了,有把握的仗就打,沒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遊"。方向正確,革命力量就能存在,而且還能得到發展。"
此後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除中間幾年外,朱德指揮部隊進行的主要是遊擊戰。中國人民的武裝主要通過遊擊戰爭發展、壯大,然後通過運動戰打敗敵人。正像第一次反"圍剿"時毛澤東親擬的一副對聯寫的: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二、遊擊戰之要訣
遊擊戰最基本而又最為著名的原則是毛澤東和朱德在井岡山創立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這寥寥16字,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它包括著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的兩個階段的作戰行動。是人民軍隊戰略戰術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其實,更早一些,朱德在莫斯科回答蘇聯教官的問題時就已經說到了遊擊戰(還包括運動戰)的要訣:"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