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遊擊篇(2)(2 / 2)

朱德認為:"遊擊戰爭是弱小民族革命時代必然的產兒。""什麼是遊擊戰爭?遊擊戰爭的定義應該是群眾戰爭,是群眾直接參加抗戰的最高形式,至於如何打法,如何行動,那是遊擊戰術的問題。"在另一處,他指出:"抗日遊擊戰爭的定義因此應當是:抗日的大眾戰及民兵戰。我們指明它是抗日的,以與其他的遊擊戰爭分別開來;我們指明它是大眾戰或民兵戰,以與正規武裝部隊的戰爭分別開來。"在《論解放區戰場》一文中,他還指出:"人民戰爭的基本內容就是群眾戰。"它是人民軍隊在解放區戰場實行的戰略戰術的出發點。"這種群眾戰的特點,就是不但有人民大眾在政治上的協力,而且有人民大眾在軍事作戰上的協力。這種戰爭不是軍隊單獨進行的,而是以人民大眾共同作戰的靈活配合來進行的。這種戰爭是主力兵團與地方兵團的配合作戰,是正規軍與遊擊隊、民兵和人民自衛軍的配合作戰。"

用廣泛的群眾性來說明遊擊戰爭,確是抓住了本質。古今中外的遊擊戰爭,無不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從美國獨立戰爭到西班牙人民反對拿破侖統治的遊擊戰爭;從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民組成的"海上乞丐"、"森林乞丐"到俄羅斯人民襲擊拿破侖軍隊的遊擊戰爭,都反映了遊擊戰爭的這一本質。1938年1月,朱德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就曾說:遊擊戰爭並不是什麼新奇的東西,美國反對英國的獨立戰爭,俄國抵抗外國的侵略戰爭,都曾使用過,這是對抗武裝占優勢的敵人的一種戰術。

遊擊戰爭既然是群眾運動,"如果遊擊隊脫離民眾甚至被民眾所仇視,那就是死路"。"那末,任何地方,凡是有了這種群眾運動的,有著軍隊的幫助固然能夠發動起遊擊戰爭來,沒有軍隊的幫助也未始不能發動起來。"由此,朱德得出的結論是:"隻要有群眾,就能夠發展遊擊戰爭。"並說:"周恩來同誌把遊擊隊和群眾的關係,比如魚和水關係一樣,這是最恰當不過的比喻。魚在水中必然活躍自如,魚隔開水自然隻有死亡。遊擊隊隻要具備了群眾的條件,再加上巧妙遊擊動作,他是一定能夠在抗日戰爭中,發揮其偉大的作用的。"中國共產黨以人民戰爭路線為指導的遊擊戰爭,集古今中外遊擊戰爭之大成,並將其推向新的高度。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遊擊戰爭從來沒有像中國的抗日戰爭那樣具有戰略上的決定意義,具有如此廣泛的群眾性。抗日戰爭中,人民群眾不僅創造發揮了麻雀戰、地道戰和地雷戰的威力,而且還創造了許多越來越巧妙的打擊敵人的戰法。如埋伏在敵人碉堡附近,敵人一出門便給以痛擊的"堵門戰";埋伏在樹林村邊活捉零散人員的"捕捉戰";敵人走到哪裏民兵就打到哪裏的"車輪戰";同敵人轉圈子的"推磨戰";一村打響四處馳援的"蜂窩戰";等等。真正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從具體戰例上說,抗戰時期太嶽軍民進行的沁源圍困戰是人民群眾創造遊擊戰爭的典型範例。沁源位於太嶽根據地北部。1942年10月,日偽軍以太行北部和太嶽北部地區為重點,出動1.6萬餘人的兵力同時開始掃蕩。在太行、太嶽軍民的打擊下,迫使敵軍於11月中旬撤回原據點,但留置一個大隊日軍及部分偽軍據守沁源縣城等據點,企圖以此為基地分割和"蠶食"太嶽根據地。太嶽北部地區軍民遂對沁源之敵展開了長達兩年半的長期圍困戰。他們采用麻雀戰、狙擊戰、地雷戰和伏擊戰打擊沁源縣城的日偽軍。在太嶽軍區部隊配合下,沁源地方武裝和民兵共作戰2700餘次,斃傷日偽軍4000餘人,迫使沁源縣日偽軍於1945年4月棄城撤走。為此,延安《解放日報》專門發表社論,稱讚沁源圍困戰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這也正如朱德所說的:"敵人攻入一步,即被我群眾武裝重圍一層,敵人集中,則以遊擊戰爭方式包圍他,經常的襲擊和擾亂他,斷絕其交通運輸,封鎖其消息,肅清漢奸,實行堅壁清野,使敵人精神上受到重大打擊,資財上受損失,消息不靈,接濟困難,猶如聾子瞎子一般。這樣使敵疲困起來,麻痹起來,造成我主力消滅敵人的條件和機會。"人民遊擊戰爭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五、迅速、秘密、堅決,遊擊戰術的基本原則

迅速、秘密和堅決,是抗日遊擊戰術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