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遊擊篇(1)(3 / 3)

(4)急襲係用於敵之退卻,而現紊亂之狀態時。敵既陷於退卻之紊亂狀態,必已失去統馭,無心戰鬥。故應急劇進襲,使其無奪路之暇,而殲滅之。

二、埋伏埋伏者即係在敵之進駐地內,或經路線側,配備所要兵力,以突擊敵人之意。因其實施地域之不同,又分地區埋伏、經路埋伏二種:

(1)地區埋伏係在敵之進駐地內,預行配置多數隊員,化裝潛伏,利用各種行藝、遊技,接近敵人,窺探其內容,以期伺機擾亂,或殲滅之。

(2)經路埋伏係在預想敵人必須經過路線之側方,配置所要兵力,以俟敵來而突擊之,常能以少而擊眾,惟在敵人嚴密搜索之下,常是不易收功,故在地形之遮蔽上,應加意研究之。

三、擾亂擾亂者,即係隨時隨地,拂逆敵人之企圖,使不能按照預定之計劃,穩固其強力之基礎之意。如善於運用各種機會及手段,亦可予敵以致命傷。

朱德說到的遊擊戰鬥之一般法則中,其核心是襲擊。從廣義上說,上述"埋伏"和"擾亂"也是一種出其不意的襲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遊擊隊中,襲擊是非常重要的戰術。這支軍隊的創始人毛澤東和朱德都對襲擊戰術非常重視,並有專門的論述。毛澤東就曾指出:"紅軍的作戰一般是奇襲。"抗戰初年還專門撰寫了《論抗日遊擊戰爭的基本戰術---襲擊》一文,洋洋灑灑數萬言,闡述了襲擊戰術的各種要領和動作,這可以說是毛澤東惟一的一篇專談戰術的軍事論文(該文即將"埋伏"和"擾亂"作為襲擊的一種)。

1938年朱德所著的另一篇長文《論抗日遊擊戰爭》,也對襲擊作了許多論述。文中寫道:

遊擊隊的每一次動作,都是突然的奇襲。即使襲擊造成敵人的物質損失有限,甚至是一次失利的襲擊,然而就其動搖敵人的軍心與挫折其勝利意誌而言,卻有很大的影響。在敵人沒有防備、相信自己安全的時候,他們卻突然出現;在敵人有了準備、小心謹慎、辛苦提防的時候,他們又偏偏不來。在這種出沒無常的活動與威脅之中,無論敵人有多少都會震恐。

結論:"抗日遊擊戰術的基本形式不是別的,而是突然襲擊的進攻。非襲擊不能取得勝利,非襲擊不能培養遊擊隊員的信心,不能適應抗日遊擊隊的主觀的需要。"

《論抗日遊擊戰爭》是朱德的一篇重要軍事著作,然目前收入《朱德選集》的還隻是該文的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前兩節,隻占小部分,大部分建國後尚未公開發表過。在未發表的部分中,有相當的篇幅是闡述襲擊戰術的。現摘錄個別段落以饗讀者:

抗日遊擊隊惟一的進攻戰術,就是襲擊。襲擊有兩種,一種是對敵人的靜止部隊,即普通的襲擊;一種是對敵人運動的部隊,即所謂伏擊。在實際戰鬥中,這二者常常是互相連係的。

襲擊之前規定詳細進攻計劃,選擇有利條件,乘敵人不備向敵人力量薄弱的一點突然進襲。如果當時沒有這種條件或是條件不夠,就要設法創造,設法補足。根據敵人的素質、指揮者的個性以及戰術等,創造這種條件是可能的,隻要抗日遊擊隊能根據爭取主動的原則隨機應變,例如聲東擊西、忽南忽北、虛張聲勢、散播謠言、圍村打擾、清野空舍、利誘敵人、激怒敵人等,總可以找到一個非常好的襲擊機會。

襲擊靜止之敵的時間主要有四種,即夜間、拂曉、黃昏、白晝。

夜間---利用夜間,即可以乘黑暗隱蔽接近敵人,又能擴大自己聲勢,迷惑敵人,陷敵人於恐慌錯亂之中,並且還使敵人難於增援。所以,夜襲是遊擊隊慣用的時機。

拂曉---利用夜暗接近敵人,在拂曉時實行襲擊,通常是從遠道來襲的遊擊隊和沒有夜襲經驗的遊擊隊所采取的辦法。不過要注意,突襲最好是在敵人未起床前,襲擊完成後剛剛天亮,是最有利的。

黃昏---敵人在黃昏,大致疏於警戒。如果沿途有良好的隱蔽,遊擊隊不妨在黃昏實行襲擊。這種襲擊,常能出人意料地獲得勝利(自然這時要特別注意襲擊前的偵察),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利用夜暗退卻迅速脫離戰鬥。白晝---遊擊隊很少在白晝襲擊敵人,但在下列條件下白晝的襲擊也是可能的:

(1)敵人素質甚差,腐弱無備,沒有防禦工事,又不機警;(2)孤立無援的敵人,如汽車、火車運送的;(3)敵人驕傲輕人,對於遊擊隊的行動一無所知,又毫無防備;(4)大風、大雨、大霧,易於隱蔽而接近敵人。

關於襲擊運動之敵,朱德指出:

從隱蔽配置中,突然動作向正在行動之敵施行襲擊,就叫伏擊。伏擊通常是在白天,伏擊汽車、火車時,夜間亦可。目的在於打擊或消滅敵人的炮兵、運輸隊、征發隊、汽車、火車、船舶等,並也截擊敗退的敵人,捕捉單獨的兵士、通信員、采買等,有時也可以伏擊少數步兵和騎兵。遊擊戰爭獲得最大的勝利的時候,還是以襲擊行動中的敵人為多。所以抗日遊擊隊決不可輕易放過埋伏的好機會,隻要條件具備,可以打就應當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