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要介紹的是朱德在《抗敵的遊擊戰術》一文中總結和概括的遊擊戰要訣:
一、熟慮斷行,主動機動。
對一任務,未行之先,須綿密籌算。既行之後,須決心不移,動作常能出敵意表,則常能立於主動地位。能乘敵之破綻,則常製機動之利。
二、不打硬仗,不攻堅銳。
遊擊部隊,如常保持其韌強之抗戰精神及實力,則敵人在精神上,及實際上,均受相當之威脅,故不須打硬仗,攻堅銳,以徒遭損傷。
三、勝不驕惰,敗不餒頹。
新勝之後,勿驕惰而疏防,初敗之餘,勿餒頹而喪誌,須再接再厲,以求最後之勝利。且勝敗為兵家之常事,驕餒為敗亡之大因,為指揮官者,當體物酌情,正躬表率,須有禮智上的統製,而免去感情上的衝動。四、穩紮穩打。
敵情不明,地形不利,民眾不同情,則不可打,每到一宿營地,無論環境如何,均須綿密偵探各種情形(附近民情,村落大小,道路網,通信網,進出及退路之決定),使倘置警戒線,及遠距離之偵察網,不可稍有疏忽。
五、繞圈子,打敵人。
善於利用地形,或出敵之前,或出敵之後,或出敵之左,或出敵之右,奔突迂回,飄忽馳驟,使敵無休息之暇,我有奇襲之便。有大圈,有小圈,有圈中之圈(即大包圍,小包圍,包圍中之包圍),此在敵已深入我遊擊區,將一舉解決敵人,或援救友軍時用之。
六、化整為零,化零為整。
能聚能散,製敵自便,散而有節,聚以乘變,聚散無常,製敵機先,頑敵雖強,終必折焉。此為古人用兵者所稱道,尤為遊擊戰之要訣。化整為零,即分散之意,化零為整,即集中之意。
這個要訣,確是遊擊戰爭之精義。其第一點反映了"多算勝"和爭取主動的思想。"熟慮"則考慮周密,"斷行"則果斷堅毅。如此方能出奇製勝,處處主動,立於不敗之地。第二點說的是打弱敵。"雷公打豆腐,專揀軟的欺。""弱敵"除了指戰鬥力不強之敵外,還可指那些戰鬥力較強,但由於受到襲擾而疲憊不堪之敵,或麻痹大意喪失警覺之敵,等等。因此,對"弱敵"也要具體分析。
第三點說的是在勝負麵前不因勝利而驕惰,也不因一時失敗而泄氣。比起運動戰、陣地戰來,遊擊戰一般規模小,更為注重積小勝為大勝,一時之勝利或失利,對全局都不會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無端的驕傲或泄氣都是要不得的。遊擊戰需要"韌性",無數的小勝利必能對全局起重要的作用。
第四點指出遊擊戰同樣需要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由於遊擊戰是在敵後活動,稍有疏忽,極易為敵所乘,而陷於極為被動,甚至全軍覆沒的境地。
第五點體現了自井岡山時代以來就實行的兜圈子戰術。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前,有一個叫朱大聾子的土匪活動在這裏,他對付官軍的辦法就是"兜圈子",他聲稱,不要會打仗,隻要會打圈就行。毛澤東後來總結說,我們不僅要會打圈,而且還要會打仗。打不贏就走,與敵人打圈子,瞅準機會就抓一把。
第六點說明遊擊隊聚散的靈活性。或聚或散,完全視情況需要。紅軍時代,一般的原則是"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抗戰時,就遊擊隊而言,朱德更強調的是"化零為整",因為,"遊擊隊的人數,經常並不很多,武器又劣,訓練也差,如果老是分散各地,不但難於給敵人以打擊,反而阻礙自己的進步。所以他應當隨時集中力量,不但要擾惑、破壞敵人,而且要隨時以突然的動作打敵人一點,消滅一部分敵人,這才是有效的戰術"。"因此,抗日遊擊隊如果不是在隨時可以集中的條件之下,並不以"化整為零"做經常的原則。除非在敵人強力的壓迫下,或者必要時為了解決糧食的問題,或做群眾工作,或迷惑擾亂敵人,是不采取分散的辦法的。"
三、襲擊---遊擊隊的惟一進攻戰術
抗日遊擊隊的惟一進攻戰術,就是襲擊。
朱德在談了遊擊戰之要訣之後,在《抗敵的遊擊戰術》中緊接著談到遊擊戰鬥之一般法則:"遊擊戰須本得地不足喜,失地不足悲的原則,務使強敵在我消極抵抗中,受極大之損害,或經至崩潰殲滅,以達最後之勝利。"
遊擊戰鬥之一般法則,大致分為襲擊、埋伏、擾亂三種:
一、襲擊襲擊者,即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意。因其實施時機及方法之不同,又分作繞襲、掩襲、奇襲、急襲各種。
(1)繞襲係用於敵在行軍時,我由間道出敵側背,突以猛烈之火力,攻擊之。
(2)掩襲係用於暗夜,乃風雨雲霧之時,而敵在行軍疲困,或宿營未定,或渡河半濟,或進膳未畢,或布置未妥,我突以大隊合圍,敵必驚慌失措,而失去統馭,此時遊擊隊必須盡全力以猛攻之,期成殘敵之功。然在敵軍深入,或後續部隊較遠時行之,尤為有效。
(3)奇襲係用於我主力部隊邀來敵人時,另以運動靈便之小部隊,出敵側背以襲擊,務使敵前後不顧,左右受脅,而自相驚擾,我得乘好機以致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