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作戰篇(4)(1 / 3)

他要求:"把野戰軍騰出來專門打殲滅戰,決不能叫主力到處去抵抗,分散兵力去保衛地方。""到處去抵抗"就是打陣地戰,"到處去抵抗"就分散了兵力。由此可見,不實行運動戰就集中不了兵力,集中不了兵力就打不了殲滅戰,這是一個過程的三個環節。

運動戰在打法上一般實行以一部打正麵,以主力打側背,大膽迂回,分割穿插,以殲敵大部或全部為目的。1938年2月4日,朱德、彭德懷在總結入晉抗戰以來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曾提出一個運動戰、遊擊戰指導的五條基本原則:

(一)自主的有計劃的去進攻和進擾敵人,切忌被動的應戰。(二)集中優勢兵力,突然包圍襲擊薄弱之敵而消滅之。(三)避免無把握的戰鬥。萬一被迫應戰,見無勝利把握時,應毫不留戀的向安全及便利於進行作戰地帶撤退。(四)如遇敵人進攻,隻以極小部與敵作有彈性的周旋,主力應隱蔽的迅速的轉向敵側後突然襲擊。(五)戰鬥勝利,應估計敵之援兵可能與否,自己部隊應作戰鬥準備或轉移適當地帶,不要久駐一地。

這五條原則的核心是集中優勢兵力主動打擊敵人。它發揮了朱德在紅軍時期提出的"迅速、秘密、堅決"這三項基本原則。

選定主要突擊方向,是運動戰在打法上的一個特點。朱德強調:"無論大兵團、小部隊,在進攻中每一動作,都要選定主要突擊方向而集中其最大兵。

力在這一方向來決戰。其他次等方向隻留出可以鉗製敵人的兵力,但須積極動作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向著本身,借此保障主要突擊方向容易進攻。如有人想處處顧全,平分兵力,結果到處沒有力量,將演出東不成西不就甚或失敗的結果。"他要求指揮員"善於使用主力,而不是處處用主力"。打敵側背,是運動戰戰法的又一個特點。朱德貫反對正麵硬攻,主張硬打加巧打。他在談到打仗時,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能光硬打,硬打要加巧打,要靈活,打了就走,不要貪多。"打側背就是打敵人的軟處和弱點。他認為紅軍第二次反"圍剿"就是"由側背打下的","這是擺五個蓮花陣殲敵的,就是引敵脫離工事,而引到我之陣中殲滅的。打的都是殲滅戰,不是殲滅戰不打。"他提出:打側背須要大膽。這就是說打側背時要大膽迂回,大膽穿插,大膽分割敵人,這樣才能殲滅敵人。在形勢不利時,亦應迅速轉移兵力至敵之側翼,跳出敵之合圍,"於敵人的側翼改變我之不利局勢"。運動戰要發揮靈活機動的特長,在戰役戰鬥中就應采取突襲和伏擊戰法。毛澤東曾說紅軍的基本戰法是奇襲,說的就是奇襲更適合紅軍的運動戰和遊擊戰。朱德也指出,部隊在運動中要采取突然襲擊或打埋伏的辦法來消滅敵人,如數次布置無效亦不必灰心,能長此靈活運用,則可大量殲滅敵人。

關於奇襲戰法,我們將在後麵另辟專題敘述。"不要進攻已占領陣地或穩固的敵人,尋求在運動中逐漸的消滅敵人。"這是人民解放軍作戰的基本原則,也是未來作戰仍應遵循和借鑒的原則之一。

從紅軍到後來的人民解放軍,運動戰的例子不勝枚舉,這裏僅以被朱德譽為"紅軍史上破天荒勝利"的第一次反"圍剿"為例,看看紅軍實施運動戰的特點。

1930年10月,蔣介石結束同軍閥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後,迅速調轉兵力,組織對贛南蘇區的"圍剿",蔣介石指令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統一組織這次"圍剿"。10月下旬,正在袁水兩岸地區活動的紅一方麵軍在查明敵準備發動"圍剿"的情況後,依據敵強我弱的局麵,采取"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戰略方針,隨後,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群眾條件較好,且便於爾後發展的贛江以東地區創造戰場,準備作戰。

11月5日,魯滌平三個縱隊開始進攻,紅軍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消耗、疲憊、迷惑敵人,主力則向蘇區中部黃陂、麻田一帶轉移,隱蔽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