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作戰篇(4)(3 / 3)

當然,陣地戰與運動戰、遊擊戰等作戰形式一樣,還是有用的。即使對弱小的人民軍隊來講也是如此。井岡山時期的黃洋界保衛戰就是利用山險路隘進行陣地戰的一個範例。至於在戰役戰鬥中以陣地戰作為輔助就更多了。像圍點(城)打援等戰役戰鬥都需要以一部兵力進行陣地戰。朱德在總結第一次反"圍剿"戰役時說:龍岡戰鬥打得很漂亮,敵人沒有走掉一兵一卒,張輝瓚也被我們活捉。但東韶戰鬥打敵譚道源師,隻消滅敵軍兩個團,是因為阻擊戰沒有打好。可見陣地戰有時在整個戰役戰鬥中還是有很大意義的。

到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的陣地戰大大增多,尤其是陣地攻堅戰大為增多。朱德親自指導了解放軍攻克第一座大城市石家莊的戰役,一舉殲敵24000餘人,即為陣地攻擊之一例。抗美援朝戰爭中,陣地堅守防禦成了誌願軍中後期作戰的主要形式。陣地戰一步步成為人民軍隊戰史中的突出內容。

朱德對陣地戰有著相當的研究。他不因為人民軍隊主要進行遊擊戰或運動戰而排斥陣地戰。他認為:中國人民在對日作戰中,"可以進行勝利的運動戰,而且也可以進行勝利的陣地戰"。他認為進行陣地戰要做到兩個"結合",即:與人民群眾的援助和支持相結合,與運動戰、遊擊戰相結合。

陣地戰與人民群眾的援助和支持相結合,這是許多軍事經典中都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則。朱德總結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在上海戰爭中,中國人民曾不但以運動戰戰勝敵人,而且,即使在陣地戰中,因為得到廣大人民的援助,還是能夠優為。"他認為1933年長城抗戰中著名的喜峰口之役也是采取陣地戰戰勝日軍的。"中國士兵以原始的大刀,卻能在陣地戰中,表現了極大的威力,製勝了日軍,奪取了日軍最優良的武器,這裏就是在於中國士兵的民族精神,而特別是廣大民眾的援助。"陣地戰隻有與運動戰、遊擊戰相結合才能發揮威力,這是又一條軍事原則。朱德還是以"一·二八"淞滬抗戰和長城抗戰為例說:"無論在上海,在長城,對日陣地戰的支持和勝利,也正是由於這種陣地戰和運動戰的結合。關於上海戰爭,我們已在上麵敘述了。關於長城戰爭,我們知道,義勇軍和各地民眾,自發地,在日軍的側麵和後方,或進行大規模的突擊---運動戰,或進行散漫的遊擊戰,實是助長喜峰口陣地戰的勝利,而長城戰爭在戰略上最嚴重的錯誤,實是在於沒有把陣地戰自覺地展開為運動戰,死板地死守陣地戰的戰略,來對付武器優良的敵軍,在軍事上來說,這是一種愚昧,而且最後失敗的覆轍,政治上的基本原因,和上海戰爭的覆轍,還是一個。"

陣地戰要做到兩個"結合",確實是朱德對陣地戰的精辟論述。1938年春國民黨軍台兒莊大捷,事實上也是做到這兩個結合的結果。台兒莊守軍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以台兒莊為堅守防禦的戰略支點,牽製消耗日軍主力,而以主力在翼側迂回,進行運動戰。八路軍、新四軍又以敵後遊擊戰予以戰略配合。中國軍隊終於取得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的輝煌勝利。

如果忽視了這兩個"結合",陣地戰必然會陷入消極防禦戰略的泥潭。國民黨軍對日作戰敗多勝少,除政治上實行片麵抗戰外,軍事上的原因就在於注重消極防禦,而忽視積極防禦。"隻曉得擺在一個陣地上拚消耗,這無異幫助了敵人發揮現代技術的威力。須知一個孤立無援的陣地是沒有打不破的。"

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陣地戰的比重肯定要大大增加,我們一定不要忘了這兩個"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