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國民黨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進攻,下旬,其五個師先後進到因富、南壟、源頭等地,長途遠征,兵疲馬乏,弱點先後暴露。此時,紅一方麵軍決定集中兵力,首先殲滅最接近紅軍集中地的譚道源第五十師。12月25日和27日,紅軍主力兩次在小布設伏,準備待第五十師脫離源頭陣地,求殲該師於運動之中。但因該師未出動和剛一出來又縮回去,紅軍未能達到預期目的,隻得撤原集結地待機。
就在此後不久,敵前線總指揮兼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率該師主力孤軍向龍岡推進。情報為紅軍偵悉。27日,朱德來到準備擔負正麵攻擊張師的紅三軍團,宣布:"總前委認為,敵人已被調動,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時機已經到來。"29日,張師進入龍岡。次日清晨,紅軍主力由君埠向龍岡運動,利用有利地形,趁敵立足未穩,突然發起進攻。經一個白天激戰,殲滅張輝瓚的第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近萬人,生擒師長張輝瓚。隨後,紅軍又於1931年1月2日在東韶殲敵譚道源師兩個團。侵入蘇區的其他國民黨軍懾於被殲,相繼退出蘇區。第一次"圍剿"就這樣被粉碎了。
第一次"圍剿"的慘敗,使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大為震動。他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有"龍岡之役,十八師片甲不還"的傷心語。順便說一句,張輝瓚被俘後,毛澤東、朱德並不主張殺他,但張為深受其蹂躪的根據地軍民所殺,並將他的首級放在木筏子上置於贛江上順流而下,當時一家報紙用"江流無聲載元(首級)歸"為題記載此事。在國民黨為張輝瓚舉行的悼念儀式上,蔣介石送了挽聯,上書"嗚呼石侯,魂兮歸來"八個大字。"石侯"為張的字,表明蔣對張師慘敗的痛心。
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實施運動戰的特點有:當敵大舉進攻時,誘敵深入,避免過早決戰,實行大踏步戰略退卻,以保存軍力;當敵深入蘇區、弱點充分暴露時,則抓住戰機,擇其要害,集中兵力打敵一路,爾後轉移兵力,尋殲另一路,各個殲滅敵人。
這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也使全軍對毛澤東的作戰指揮藝術和"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更加理解和更加敬服了。彭德懷在這次反"圍剿"勝利後就以欽佩的口吻說:"還是搖羽毛扇的厲害。"
九、陣地戰的兩個結合
須知一個孤立無援的陣地是沒有打不破的。
即使在陣地戰中,因為得到廣大人民的援助,還是能夠優為。
陣地戰,作為一種作戰形式,分陣地防禦和陣地攻擊。在現代戰爭中,陣地戰為世界許多國家軍隊奉為主要作戰形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和同盟國攻防相持主要是這種戰線固定的陣地戰。因此,陣地戰似乎就成了正規戰中最基本的作戰形式。
但對以遊擊戰起家的人民軍隊而言,陣地戰是必須盡量避免的。朱德認為,紅軍的長處是野外攻擊,是遊擊戰和運動戰,無論是陣地防禦還是陣地攻擊,對紅軍都是一場災難。
前者如第五次反"圍剿"。在外國軍事顧問李德的指揮下,紅軍采取以堡壘對堡壘的陣地防禦戰,迫使紅軍以己之短擊敵之長。朱德對此非常不滿。據伍修權回憶:"朱德同誌開始還是很尊重李德的,比較經常地到李德那裏。同他講第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的經驗,紅軍作戰的傳統,還對他說第五次反"圍剿"不能打陣地戰死守,不能處處設防,但李德根本不接受。以後,朱總也很少去李德那裏了。"
後者如1930年夏攻打長沙,1932年2月攻打贛州,都是紅軍陣地攻擊的戰例,結果均是受損撤圍。打長沙時,朱德即指出:"紅軍的裝備和訓練都不宜於打陣地戰。如果執行這政策的話,今後就完全要打陣地戰了。光是敵人開到長沙的增援部隊就布置了三道防禦工事,還有通電的電網。武漢的防禦工事更為堅強,還有許多外國軍艦停在長江裏,準備紅軍一旦來時就開炮轟擊。攻打這樣強大的敵軍,這樣堅強的工事,其結果將是紅軍全部被消滅,革命力量在幾十年內也無法抬頭。"關於打贛州,朱德也是不讚成的。事隔12年後,他談到打贛州失利時還指出:"1932年1月10日,中央命令紅軍打贛州,結果打不開,這又是不應打大城市的一個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