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度個人回報率傾向於觀察人員技能的變化和個人能力或企業競爭力對於企業業績的影響。經合組織一些關於人員在職培訓對工資和生產率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對工資有實質性正麵影響,一般增加5%—15%,並且對生產率也有正麵影響。對美國一家大製造企業的分析表明,增加培訓費用為企業帶來的回報率是20%—35%。另一些研究發現,企業培訓的受益效果依賴於在技術方麵的相應投資。
需要有更多的微觀或企業層次上的指標,以便在企業培訓、培訓對人力資本與技能產生的影響和對企業業績的影響之間建立起聯係。
收集企業職業培訓資料的工作已有了改進,但仍然需要對企業進行調查,以便通過按培訓類型(一般培訓、技術培訓、管理培訓)、人員類別(工人、研究人員、經理)、企業類型(按部門分、按規模分)等分類來計算企業的培訓經費。
應作出相應努力來找出企業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和關鍵技能,以便更好地解決人力資本的供求問題。經合組織現在正在收集企業的就業和職業狀況的數據。這在將來可用於追蹤在企業內外就業的變動情況,檢查熟練技術人員就業和非熟練技術人員就業的演變情況,並確認在一些特定部門中影響工作崗位得失的有關因素。此外,與之相關的是,一個企業在技術方麵和組織方麵的變化(例如,適時管理、靈便製造、利用外部資源、縮小規模等)是如何改變其人力資源需求的。
經合組織現在正在著手在不同成員國進行靈活性企業的調查(FES),以便評價勞動力市場上有關資格需求、人員培訓、就業的平均年限和就業方式等可能出現的發展變化情況。
四、終身教育的提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已擴展到一個人的整個一生。認為唯有全麵的終身教育才能夠培養完善的人。對學生來說,未來的挑戰是多方麵的。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是擇業與就業,與此相對應的挑戰是知識的老化和新的專業領域不斷出現。“知識老化周期”變短、產品換代加速是“知識經濟”社會的又一個表征,“終身職業”也成了昨日黃花,所有這些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曾對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問題作了深刻的研究。他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科學的發展從此便大踏步地前進,這種發展可以說是與從其出發點起的時間、距離的平方成正比的,仿佛要向全世界指出:對於有機物最高精華的運動,即對於人類精神起作用的,是一種和無機物的運動規律正好相反的規律。”科學技術的發展證實了恩格斯的論斷。首先,本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有了迅速的增長。據粗略估計,20世紀前50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遠遠超過了19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發明,比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僅僅在宇宙空間技術領域中,就出現了12000多種過去不曾有過的新產品和新工藝。其次,科學發現、發明到應用的周期也愈來愈短。從電能的發現到第一座發電站的建立時隔282年,而激光的發明到應用隻用了2年時間。太陽能電池是1953年發明的,1955年就已實際應用。新技術的普及也是如此,在美國電話普及用了75年,電視機用了30年,而計算機僅用了10年。
與知識老化、產品換代加速相對應的是職業的迭替。根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當代基礎科學已有500個以上的重要專業,技術科學有400多種專業領域。職業環境與構成發生迅速變化:在工業發達國家,1950—1965年,由於自動化技術的發展,8000多個原有的技術工種消失了,與此同時出現了6000多個新的技術工種。美國的人才平均每人一生流動12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5年改換一次工作。
在“知識經濟”社會裏,知識老化周期加速,職工迭替頻繁,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麵臨知識老化的加速,一個大學生無論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多麼“現代化”,若幹年之後,就會碰到相對應用領域而言的專業知識過時問題。為了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適應能力,高等學校除加強基礎理論的教學外,必須不斷更新課題,不斷更新教材內容,充實科學的新成就,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這一點已經引起重視。高等院校不斷對課程內容進行更新,使教學內容及時反映現代科學的新思想和新成果。據統計,現在大學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中,屬於科學史上繼承性的知識隻占10%,而現代科學知識占90%。
其次,必須推行“終身教育”。由於知識老化加速,在人的整個一生中,大學階段隻能獲得需用知識的10%左右,而其餘90%的知識都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才能取得。
“終身教育”是指完成了某一教育階段的人在參加工作之後重新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組織的教育。實施終身教育的形式也有多種,一種是回到大學學習第二專業;一種是企業或研究機構自己培訓,基本上每個職工在三年內有半年時間接受培訓;一種是社會業餘教育,如日本采用訓練所、養成所、教習所等形式培訓技工,采用修研所及教育中心提高管理人員及高級幹部的業務水平。美國80%的企業有科技人員培訓計劃,有幾百門課程,每個員工每年必須接受1—2次培訓教育。法國成立了“國立技術學院”,為在職進修開了方便之門。西方企業家認識到,科技人員和工人進行再學習,對企業有利可圖。
五、知識經濟時代的高校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曾指出,高等學校作為知識生產(科研)、知識傳播(教學)和知識利用(科技產業)的一個綜合載體,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無可替代的作用,扮演著重要角色。在80年代初,美國政府認識到知識經濟正在崛起,美國總統裏根組織的由經濟學家、學者、科技顧問參加的“工業競爭研究委員會”,得出以微電子和軟件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超高速增長的研究結果。裏根政府由此製定了“依靠高等學校與工業界相結合”、“發揮自己特長”的發展戰略,大力加強計算機、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當美國擁有280家芯片工廠時,日本隻有20家;計算機、軟件公司,美國比日本多千倍以上。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高校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高校不僅擔負著為全社會培養大批高層次人才的任務,而且承擔著麵向經濟建設、麵向社會發展的科學研究工作。當前,高校為區域經濟服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高校應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強勁支撐。每一所高校應當辦出自己的特色,各所高校可以在多個點上來支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知識以及知識的載體——人才顯得格外重要。高校作為一個產生知識又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又需要人才的集中地,會更受到人們的關注。
知識需要創新,高校應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獲取知識和信息能力的培養。大學說到底,就是教學生怎麼去獲取知識、怎麼去思維、怎麼去創新,從而成為人才。隻有培養出高層次的人才,讓他們具有接受終身教育的素質,這樣在生產實際運用中就會使產品更新換代越來越快,產品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
美國《未來學家》雙月刊1997年11—12月一期發表文章提出了高等教育下世紀恢複活力的十步方案,並認為這項藍圖將使我們能夠對當前世界上受到很少教育的20億人進行教育。通過發揮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充分利用小組集體學習和交互式的批判性思考的功能,這個方案使我們能更有效地教育更多的人。令人驚歎的是,這一切要比現在花的錢少,但能辦成同樣的事。
有效運作,將可以防止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資本流入方麵展開“毀滅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