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人才競爭戰略(一)(2 / 3)

在知識經濟時代,財富向知識分子集中,同時知識經濟時代將需要更多優秀的勞動力,包括工程師、高水平技術人員、信息程序設計人員和受過科學教育的勞動者。知識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是信息技術革命,國家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首要條件就是擁有一大批信息技術領域的專門人才。自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愈發重要,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但由於人類知識總量每5年增加一倍,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人才、尤其是信息技術人才危機。

1997年8月4日出版的美國《商業周刊》指出,目前最為緊缺、最為炙手可熱的是網絡技術人才,其次是為工商企業提供高級技術谘詢服務的人員,再次是從事各種應用程序編製和設備開發工作的人員。據《華盛頓郵報》1998年2月報道,美國目前十分缺乏技術熟練的勞動力,特別是電腦程序編製人員。美國弗吉尼亞技術公司進行的最新調查表明,美國每10個信息技術職業中就有一個位置空缺。據美國勞工部估計,從現在到2005年,美國平均每年需要9.5萬名新的電腦專家、電腦係統分析家和程序編製人員。這種空缺一年造成的損失高達10億美元。

在歐洲,信息技術人才也嚴重短缺。設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信息技術觀察組織1998年3月預測,今後5年內,歐洲至少需要增加150—200萬信息技術人才。該組織發表的最新年度報告指出,目前知識已取代傳統的原材料而成為最基本的資源,人才的作用正日益突出。

除專門技術人才外,知識經濟時代其它行業的普通勞動者也必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具備信息處理能力。缺乏信息方麵的知識與能力就相當於信息時代的“文盲”,知識經濟時代的“文盲”。1996年6月11日的德國《商報》稱,德國經濟界人士預計,隨著信息技術產業在國家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預計到2000年時將隻有1/3的勞動者可以不需要電腦知識,而這一比例還會逐步縮小。

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培養既擁有高級信息技術水平又具有高素質的21世紀人才,已是世界各國為了在21世紀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一個戰略目標。很多國家紛紛采取措施培養人才。首先增加教育投資。如美國總統克林頓1998年多次強調美國要加強對教育的投入,“使美國的教育質量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教育質量”。日本政府於1996年7月提出,到2000年,日本將提供約1萬名博士後名額,使日本科研人員總數達到84.5萬。巴西教育經費1993年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5%,1997年已增加到4.6%,10年之後即2007年將增加到6%。

其次,很多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新概念。1997年底,歐盟委員會發表的《走向知識化歐洲》報告指出,歐盟將提倡全民辦教育,特別是企業要參與辦教育,提倡終身教育。為此,歐洲聯盟考慮在成員國建立“知識來源中心”和國家級新的“個人能力登記卡”。

第三,大力培養信息技術人才。美國政府和企業界一方麵鼓勵美國年輕人從事與電腦相關的職業,另一方麵加強對原有勞動力進行再培訓。美國勞工部1998年2月決定投資300萬美元用於資助學校、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培訓計劃,另外還將投資800萬美元在因特網上建立大型職業信息庫以收羅這方麵的人才。英國於1998年開始實施使全國中小學加入互聯網的“網絡年”計劃。

第四,大力提倡素質教育。1997年3月,南非宣布開始實行新的教學大綱,努力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以迎接21世紀的挑戰。歐洲聯盟在《走向知識化歐洲》報告中提出,教育要由以教授為主轉為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的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會學習的能力。

三、學習的重要性

根據經合組織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觀點,在知識經濟中,學習是極為重要的,可以決定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經濟的命運。人們學習新技能和應用它們的能力是吸收和使用新技術的關鍵。嚴格訓練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對於生產和應用科學和技術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對於知識經濟來說,科學係統特別是大學,是教育和培訓研究力量的中心。

在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大學生數量和注冊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的比例都在急劇增加,這引發了教育數量和質量之間的矛盾。大學需要在資源緊張、學生的要求更為全麵的情況下,繼續從事高水平研究和承擔研究培訓工作。同時,另一問題是市場對新的研究人員的需求與所提供的新博士的水平及研究方向之間正在出現差異。第三個問題是如何吸引年輕人對科學工作的興趣,這不僅關係到能否得到足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且也是讓普通公眾認識到科學和技術的經濟價值。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出現了新變化。

(1)工作與學習逐漸融合為一。我們從事腦力勞動的同時,就是在學習新知識。

(2)在信息快速流動、更新的數字時代,學校正式教育所教授的知識很快就會過時。我們要保持競爭力,就要不斷地學習,將學習當作是終身的挑戰。就算隻做消費者,也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基礎。

(3)由於學習是終身的挑戰,所以組織與個人都必須負起學習的責任,私人企業將逐漸分擔部分的教育工作。遍布全球的麥當勞在美國有一所漢堡大學,為超過1萬名的員工提供具有學分水準的課程。在1995年一年中,就有70萬名麥當勞員工接受有係統的訓練。

(4)競爭較不激烈的校園,向來對變動的反應較慢,但是一些比較積極的學校已經開始努力改造自己、開始創新。在校園加裝電腦、提供網絡服務都是積極反應的動作。不過大多數教育機構仍未因為科技的衝擊,做根本的改變。

(5)組織學習是企業在數字經濟環境中最可靠的競爭優勢。企業要建立學習型組織,必須先具備察覺環境的意識。網絡就是企業意識的觸角,讓企業將團隊的知識轉變為企業的智慧。所以企業必須建立好內外溝通的網絡,才能有效地組織學習。

(6)結合三C的多媒體新媒介將學習的內容變得更生動有趣,也使得學習走出教室,進入辦公室、客廳與汽車,如影隨形,創造工作即學習的環境。而接受新科技並用其作為學習工具的學生,也會更有效率,成為終身學習的一份子。

經合組織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認為,知識經濟的出現提出了有關教育和培訓的效率和公平性問題,因為這種經濟必然是一種“學習經濟”。經濟學家習慣上以有代表性的指標,如受教育和工作經曆的年限來度量人力資本的發展情況。但是這樣的指標既不反映教育或學習的質量,也不能反映在教育和培訓方麵的投資所得到的經濟回報。因為存在大量的非正式部門在從事在職培訓,這就提出了在測度中值得注意的問題,並反映出追蹤更加隱含形式學習和知識轉移的難度。為了彌補這方麵的缺陷,經合組織最近開始進行一個研究項目,以便製定“人力資本指標”,測度個人和社會投資教育和培訓的回報率。

評估社會回報率的一個方法是測度教育經費支出和整個社會達到的水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一個對包含29個國家的調查研究發現,經濟增長的25%應歸功於教育的作用。另一個對24個國家(其中七個是經合組織國家)的調查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經合組織,1994)。通過測度上過中學的工作年齡人口的百分比及其對生產率水平的影響,也得出了對人力資本投資可以促使經濟增長的結論。從所選國家的全樣本和經合組織22個國家的分樣本看,意義是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