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經濟全球化戰略(三)(3 / 3)

東南亞和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1997年7月突然遭受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而且至今不能自拔,已充分暴露出全球化的危險性和危害性的一麵。這場危機迅速、廣泛的蔓延和持續不退,對新形勢下國際金融體製的穩定性、適應性以及如何妥善地確定資本市場自由化的進程等提出了一係列嚴峻的挑戰。

古巴主席卡斯特羅1998年7月1日在98經濟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講話,分析了新自由主義政策最近在世界產生的影響及其在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後果。卡斯特羅在分析了最近世界上發生的一些主要經濟問題後說:“現在是對經濟政策進行科學分析的時候了。”他說,由於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的相互聯係,即將來臨的世界經濟危機會比30年代時更嚴重。他談到了亞洲國家貨幣不斷貶值、俄羅斯金融危機和目前世界上出現的其他一些經濟問題。他認為,亞洲經濟危機和油價下跌對拉美的影響才剛剛反映出來。

肯尼亞總統莫伊1998年3月30日在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非洲地區組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說,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削弱了發展中國家確定宏觀經濟政策的自主權。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主宰了全球經濟,即使其他國家參與意見,但最終的決定還是取決於它們。莫伊指出,非洲國家處於特別不利的地位,因為他們對茶葉、咖啡等農副產品的價格都沒有決定權。肯尼亞中央工會組織秘書長穆加拉在會上也表示了類似看法。他說,經濟全球化為少數人創造了財富,而給大多數人帶來了貧窮和失業,經濟全球化導致貧富懸殊不斷擴大。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處於低水平。即使是經濟複蘇遲緩的日本,利用日元的頹勢,大力拓展出口貿易,也撈到了許多好處。發展中國家雖然在過去的數年中,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但由於長期以來的南北差距,兩極分化,加上發展中國家自然災害和局部衝突不斷,使得占世界人口1/5的最富有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於最不發達國家數十倍。

發達國家從經濟全球化中得到的好處最多,而發展中國家從總體說反而受到了經濟全球化的負麵影響。有的在不合理的經濟秩序下被“邊際化”,經濟發展的努力打了折扣。即使是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也難以抵禦經濟全球化和開放市場帶來的風險。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的金融風波就是例證。

發生在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金融風波顯示,聯合國應該在協調全球的宏觀經濟方麵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國際金融機構更應該對發展中國家加以援助,減少過度投機對這些國家金融市場的衝擊,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多年來,發展中國家一再抨擊部分發達國家製定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遊戲規則”,呼籲打破貿易保護主義,但成效甚少。個別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徑不改,動輒將不聽指揮的國家列入貿易黑名單,或以經濟封鎖、“反傾銷”等對發展中國家課以高額關稅進行懲罰。

經濟全球化的另一負麵影響是在物資的大量流通和人員交往的同時,國際犯罪活動增加。許多國家的代表再次呼籲國際社會聯合起來,嚴厲打擊販毒、偷渡、武器走私等侵害正常國際經濟貿易活動的集團犯罪活動,使得全球的社會經濟得以健康發展。

鑒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國際社會應該在宏觀政策協調和監督等方麵采取積極有力的應急措施,以確保全球化進程的健康發展。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性財政組織,以幫助各國有效地加強對資本流入和流向的監管,並給有關國家特別是迫切希望外資大量流入的新興市場提供合乎國際高標準的金融和資金監管指導。這一組織的有效運作,將可以防止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資本流入方麵展開“毀滅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