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首腦們認為,去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涉及麵廣,影響大。它不僅使該集團的兩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深受其害,也給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他們指出,這場金融危機是經濟全球化日趨深化的消極結果,其教訓是深刻的,必須認真汲取。
首腦會議發表的聯合公報指出,在日益相互依賴的世界金融市場中,任何國家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變幻莫測的國際資本波動的影響。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生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沒有先例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日益頻繁地出現金融危機,對經濟增長、就業和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負麵影響。因此,國際金融機構和發達國家必須采取對策,以維護國際金融體係的穩定。
公報強調了加強南南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必須繼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磋商與合作,交流對付金融危機的經驗。
本屆首腦會議後,世界貿易組織將在日內瓦召開部長級會議。15國集團的領導人認為,世界貿易組織在它今後主持的任何談判中都必須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並使發展中國家在建設未來國際經濟新秩序方麵發揮積極的作用。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是維護和促進它們在多邊貿易體係中利益的關鍵。
此外,15國集團領導人還主張積極尋求同西方七國集團的對話,認為有組織的、建設性的南北對話是建立一體化金融市場和實現國際資本有序流動的基礎,也是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所必需的。
為促進南北對話,15國集團現任主席、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已致信八國首腦會議主席、英國首相布萊爾,強調雙方進行積極的和建設性對話的重要性。該集團已著手為兩個集團之間最終舉行聯合首腦會議作準備。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是西方主要發達工業國家最高級經濟會議,也稱“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
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曆了“美元衝擊”、“石油衝擊”、“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瓦解和1973—1975年二戰後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經濟形勢嚴重惡化。為了共同研究經濟形勢、商討對策、協調立場、重振西方經濟,1975年7月由法國倡議,同年11月在法國巴黎郊外朗布依埃舉行了由法國、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英國、意大利六國首腦參加的第1次會議。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舉行第2次會議,加拿大也參加進來,由六國擴大到七國。從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後來的歐洲聯盟)主席也應邀參加會議。此後,一年一度的七國首腦會議就作為一種製度固定下來,輪流在各參加國召開。曆次首腦會議主要討論經濟問題,協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但由於近年來各國間經濟上的矛盾加劇,經濟問題的協議常常難以取得有效的結果,加之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政治問題也逐漸成為它的重要議題,而且從1994年第20次會議起,俄羅斯作為正式成員而出席政治問題的討論,形成八國體製,但在經濟問題上依然保持七國體製。
1998年5月15日,在英國參加八國首腦會議的西方七個主要工業國的領導人和歐盟委員會主席桑特15日晚舉行會議,討論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以及國際金融體製所麵臨的挑戰。會後發表的主席聲明呼籲世界各國為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作貢獻。
美、德、法、意、加、日及東道主英國的領導人召開這次會議,旨在協調他們在首腦會議上的立場。聲明說,西方七國將努力實現無通貨膨脹下的經濟持續增長。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這種增長模式和穩定因素對七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對正在恢複中的亞洲的經濟發展都極為重要。
聲明指出,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能夠給世界各國及人民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亞洲金融危機表明,全球金融體製中尚有諸多潛在的弊端,危機一旦爆發將給當事國人民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鑒於這種情況,聲明認為國際社會有必要盡快采取果斷措施,逐步健全全球金融體製,並增強其防範作用,減少再次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十、經濟全球化的負麵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它既能為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和貿易發展帶來諸多機會,也給各國和各地區的財政金融穩定和傳統貿易帶來巨大挑戰。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的機遇並不均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指出,工業化國家“必須幫助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進程中得到好處,否則將麵臨新的貿易戰和社會與政治衝突”。在1997年底舉行的第52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的辯論中,多數發展中國家再次提請國際社會關注世界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一些負麵影響。他們認為不合理的經濟秩序使得發展中國家在這場經濟賽跑中始終處於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