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經濟全球化戰略(三)(1 / 3)

八、經濟全球化中的發展中國家

據估計,在1997—2004年期間,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將達到30%,但與世界接軌將使發展中國家麵臨一些困難,而且由於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接軌的程度也不同。

從原則上看,由於消除了(貿易)壁壘和放開了貿易,國際貿易範圍將擴大,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使其商品和服務進入工業國家市場的機會,同時,外國直接投資和技術合作的機會也將會增加。

據德國《法蘭克福彙報》1998年3月3日報道,根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一項調查,許多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利益,其中包括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家。在過去的30年間,韓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9倍,泰國增長了4倍,馬來西亞增長了3倍。

彼得·努嫩坎普是該研究所負責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的專家。他在聯邦經濟合作和發展部的一次研討會上介紹調查結果時說,全球化對這種增長起了決定性作用,即使亞洲金融危機持續更長時間,也不會使這些成果化為烏有。但是,將來必須更有力地保證,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實行經濟自由化和向國際金融市場開放的同時,要建立有效的銀行監督體製和有效的安全標準。

可以一方麵從出口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出口率),另一方麵從出口同外國直接投資的比例來衡量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全球化最大的贏家”是東亞。東亞地區的出口率在1980年為21.2%,1990年為27.3%,1996年為31.2%。

東亞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最多。外國直接投資同出口的比例從1980年的1.6%上升到1996年的13.4%。

努嫩坎普指出,這些數字必須始終與(按購買力平價換算而來的)人均收入聯係起來,才能看出誰是全球化的輸家和贏家。1985—1995年,工業國家的平均收入增長了2%左右,而東亞國家則增長了7%以上,南亞國家大約增長了3%。非洲的人均收入則出現負增長: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平均收入下降了1%以上。

拉丁美洲尤其是克服了金融危機以來,從全球化的過程中獲得了好處。因此,自1987年以來,50%拉丁美洲國家的人均收入增長率高於美國。

為了從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和跨國界投資中獲取利益,宏觀經濟穩定、實物投資和人才投資(辦學校和培訓)以及金融交易費用低廉都是必要的。這些必須由有效的金融市場、分配體製、通訊網和其它的基礎設施來提供保障。沒有充分實現這些框架條件的國家成了全球化的輸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就是明顯的例子。

九、15國集團與七國集團

15國集團是一個完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跨洲國家集團,分屬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有17億人,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該集團的國民生產總值達4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5國集團是1989年9月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的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上成立的。當時國際形勢劇變,一些不結盟國家的首腦認為,規模龐大的國際組織由於成員國國情差別懸殊,很難采取切實行動。為此,決定成立一個規模較小具有共同想法和國情相距不大的國家集團,以“少說空話,多做實事”為原則,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創建時的15國成員是馬來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尼日利亞、塞內加爾、津巴布韋、阿根廷、巴西、牙買加、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和南斯拉夫。近兩年智利和肯尼亞相繼加入,成員擴大到17國,但15國集團的名稱不變。

15國集團的主要活動是每年輪流在成員國舉行一次首腦會議。第一屆首腦會議於1990年6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那次會議製定了該集團的發展戰略目標和包括建立金融機製的12項具體行動計劃。1995年11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第五屆首腦會議,主要討論如何加強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南北對話,並通過了“麵向21世紀的國際經濟合作”的聲明。

第八屆15國集團首腦會議於1998年5月11—13日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16個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其他領導人出席了會議。曆時3天的首腦會議,圍繞東南亞金融危機與國際貿易新秩序、加強南南合作和推動南北對話等中心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達成了廣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