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是知識經濟的基礎,為了加速知識經濟的發展,很多國家政府和企業界紛紛調整發展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浪潮。
一、經濟全球化浪潮撲麵而來
隨著交通的發達,通信技術特別是因特網的普及,時空的界限被打亂,地球越來越像個村莊了,與此同時,“冷戰”結束後,經濟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戰場。在這種大形勢下,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化成為本世紀末世界形勢的一大特點。最近幾年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1997年和1998年發生在東南亞的金融動蕩,一度波及紐約、倫敦股市。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對發達國家的股市產生重大影響,曆史上未曾有過。英國BBC把這種現象比喻為狗尾巴的搖擺帶動了狗身子的搖擺。作為知識經濟的一大特點,以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跨國交流的迅速擴展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在世紀之交洶湧而來。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始於50多年前關貿總協定成立之時,近幾十年來的科技進步和交通的發達,使得經濟全球化有了長足的發展,大大拓展了人類有效的經濟活動空間。據英國《金融時報》1998年1月30日報道,經濟形勢已不同於20年前,預計全球經濟變革的速度在今後20年內很可能會加快。在世界範圍內,各國之間在經濟上越來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越過邊界的流量越來越大可以反映出這一點。下麵幾個趨勢提供了這方麵的明顯跡象。
——從1989年到1996年,商品和服務的越過邊界的貿易額是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長的,幾乎為同期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速度3.2%的兩倍。
——從1980年到1994年,外國的直接投資從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8%增長到9.6%。
——1970年,越過邊界的股票和債券交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美國、德國和日本都在5%以下。而到1996年,越過邊界的股票和債券交易額占這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猛增到152%、197%和83%。
——另據統計,90年代的前6年裏,世界貿易的增長率是經濟增長率的3倍。各國都在作貿易自由化的努力,把生產納入競爭機製。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從1970年到1997年,取消影響商品和服務進口外彙管製的國家與地區從35個增加到137個。目前發達國家在積極推進高科技產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1997年2月在世界貿易組織主持下簽署了《信息技術協議》。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溫哥華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鄭重宣布:“中國決定加入《信息技術協議》。”
——國際金融市場膨脹。全球外彙交易額增長速度大大高於貿易增長速度,金融產品不斷增加,投機性的短期資金運作活躍。金融市場的開放也將是大勢所趨。為此,發展中國家正在大力建設本國的股票和外彙市場,積極從國際市場籌集資金,1996年從國際市場籌集的證券資金就達150億美元。
美國《商業日報》1997年4月15日刊登一篇題為《即將到來的全球化浪潮》的文章認為,世界經濟在21世紀最初幾年的全球化可能比過去20年的趨勢更加普遍。
盡管圍繞著世界貿易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其他貿易協定引發了各種重大新聞和政治喧囂,但是推動全球化的真正力量是某種不那麼明顯的因素:全球運費逐漸下降。
多少個世紀以來,凡是能發展並應用新的運輸技術的國家(15世紀的葡萄牙,19世紀的英國)都成為它們的時代的全球領袖。
日本的鋼鐵工業在70年代崛起而在世界上居統治地位,這得歸功於先進的鋼廠和較低的工資,同樣得歸功於遠洋輪船和輪機設計中的創造發明。由於同運輸有關的技術革新,沉重的散裝物資的相當高的運費大幅度下降了。它們能用什麼別的辦法把煤、鐵礦石和廢鋼鐵從澳大利亞、巴西和美國運往日本——然後以高額利潤把製成的鋼運回去呢?
下個世紀初的主要運輸技術將是電信。但是電信同國際運輸有什麼聯係呢?明顯的聯係是幫助飛機和船隻更加有效地航行,減少時間和營運費用。這意味著進口商品的成本降低,外出做生意和旅遊的費用下降。
例如,一個不那麼明顯的聯係是,一個服裝製造商能知道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原料和成品的確切地點,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庫存——以及相關的運輸費用。
但是,電信和運輸革命中發展最快的方麵正在“服務”行業和“服務”功能中出現:技術服務、數據輸入、金融管理、編製軟件程序、處理日常工作等等。這些傳統的“白領”工作(其中有些工作的報酬大大高於平均工資)現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可以競爭”。
電信為愛爾蘭呼叫中心技術員、印度軟件工程師和牙買加數據輸入員所做的工作提供全球輸送的“信息高速公路”。
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把工作送上信息高速公路所需要的隻是一個過得去的電信基礎設施、一批具有必需才能的工作人員和一種商業氣氛,人們在這種氣氛中有動力去富有成效地工作、儲蓄和投資。由於諸如光纖之類的現代高容量電信設備的費用逐漸下降,經濟上的要求越來越容易達到。所需工作人員的能力,從具有基本讀寫能力而無多種語言能力,到比較帶技術性的才能,取決於要完成的任務。
各國要利用電信革命並不必須富裕。但是政府必須願意改變規定的有關電信價格、服務和外國所有權的傳統觀念。否則,無人願意建造電子“信息高速公路”——如果在上麵“旅行”的費用太高,沒有什麼人能把他們的貨物和服務送上這些傳輸通路。世界電信組織最近的協定使國際電信服務的價格越來越可能降下來。有人估計,在2005年,紐約打到倫敦的可視電話費每分鍾為3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