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網絡化戰略(一)(1 / 3)

沒有網絡就沒有知識經濟,有人把知識經濟稱為構築在網絡上的經濟。網絡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因此,大多數國家都把網絡化作為知識經濟重要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

一、數字化革命

計算機的發明者當時肯定沒有想到這種處理二進製數字的機器會對世界造成這麼大的影響。隨著計算機處理能力的飛速提高,人們發現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用數字進行模擬,利用數字建立近似的模型,而人們也越來越習慣於這種近似模型,甚至於人們有時認為這種模型就是事物的本身。比如,人們習慣於用出生年月日、身高、體重等數字衡量自己,一個體重75千克的人,首先想到75千克這個數量,但他絕對不會想到體重是組成其身體數量龐大的分子原子受到地球引力的總和。80年代個人電腦普及後,人類社會進入數字化階段,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數字化進程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已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美國商務部1998年4月15日發表《崛起的數字經濟》說,與蒸汽機和電能的應用相比,數字化浪潮要快得多。美國1946年發明的電子數字積分式計算機(ENIAC)5000條指令,但到了1971年,美國英特爾公司生產出了運算能力,相當於前者12倍的微芯片,麵積隻有12平方毫米,價格隻有200美元。目前的奔騰電腦每秒能執行4億條命令。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12年,個人電腦每秒將能執行1000億條命令。在1980年,利用銅電話線每秒隻能傳輸1頁A4紙的信息量,但目前利用隻有頭發絲那麼粗細的光纖,每秒可傳輸相當於9萬套大百科全書的信息。到2002年,近地軌道上的幾百顆衛星將為地球每個角落提供高速度的信息傳輸手段。

包括因特網商務在內的信息技術產業正在以比總體經濟快一倍的速度增長。1996年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的雇員人數為740萬,平均年收入4.6萬美元,高於美國私營企業2.8萬美元的平均年收入。軟件和技術服務業工作人員的收入水平最高,幾乎達到每年5.6萬美元。信息技術促成了美國經濟實際增長的1/4。報告推斷,因特網上的通信量已經達到每100天翻一番,到2002年,企業之間的因特網交易額將超過3000億美元。

因特網發展速度超過了它之前的其他所有技術。如果沒有信息技術,1997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會達到3.1%,而實際上這一數字隻有2%。到1997年底,美國和加拿大有1000萬人在網上購物,而在半年之前上網購物的人數為470萬。

二、網絡化浪潮

電信是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成果之一。電信是指利用電報、電話、傳真、無線電設備和計算機網絡等手段進行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提到電信,我們必須講一下國際電信聯盟。1865年5月17日,法國、奧地利、德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在巴黎簽署了《國際電報公約》。國際電報聯盟宣告正式成立。1932年,國際電報聯盟召開的第五屆全權代表會上,決定將國際電報聯盟改為國際電信聯盟。

為了紀念國際電信聯盟的建立及強調電信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國際電信聯盟在1968年第23屆行政理事會上決定把國際電報聯盟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在每年的5月17日,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所確立的電信日主題開展紀念活動。從曆屆世界電信日的主題,我們可以看出電信事業發展的軌跡以及它對世界的影響。

1969年:電聯的作用及其活動;

1970年:電信與培訓;

1971年:太空與電信;

1972年:世界電信網;

1973年:國際合作;

1974年:電信與運輸;

1975年:電信與氣象;

1976年:電信與信息;

1977年:電信與發展;

1978年:無線電通信;

1979年:電信為人類服務;

1980年:農村電信;

1981年:電信與衛生;

1982年:國際合作;

1983年:一個世界,一個網絡;

1984年:電信:廣闊的視野;

1985年:電信有利於發展;

1986年:前進中的夥伴;

1987年:電信為各國服務;

1988年:電子時代的技術知識傳播;

1989年:國際合作;

1990年:電信與工業發展;

1991年:電信與人類安全;

1992年:電信:新的地平線;

1993年:電信與人類發展;

1994年:電信與文化;

1995年:電信與環境;

1996年:電信與體育;

1997年:電信與人道主義援助;

1998年:電信貿易。

三、因特網用戶知多少

由於因特網普及迅速,人們很難統計因特網用戶的精確數目。1998年4月美國努阿因特網觀察公司分析了過去2年各種有關數據後得出結論認為,到1998年2月,全世界因特網用戶已達1.13億,其中北美7000萬、歐洲2000萬、亞太1400萬、南美700萬、非洲100萬、中東52.5萬。

美國商務部1998年4月15日發表的《崛起的數字經濟》引用了該公司的統計數據。據統計,世界各國中美國因特網用戶最多,1998年2月達6200萬,占人口總數的30%;其次是加拿大,1997年9月達900萬,占人口總數的31%。再次是日本,1998年1月達884萬,占人口總數的6.4%;英國名列第四,1997年8月達600萬,占人口總數的10.25%;德國名列第五,1998年2月達580萬,占人口總數的12.1%。世界各國因特網用戶比例最高的是挪威,1997年11月擁有140萬用戶,占人口總數的32.5%;加拿大和美國名列其後。

據我國有關部門統計,到1997年10月底,我國因特網用戶為62萬,占人口總數的0.05%。

《崛起的數字經濟》援引該公司的數據指出,1995年底全世界因特網用戶估計為800萬—3000萬,1996年底上升到2800萬—4000萬,1997年底則超過1億。預計到2005年,全世界因特網用戶將達10億。

盡管因特網發源於60年代末,但它一直作為國防和科技界使用的工具,直到1991年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才取消對因特網商業應用的限製,1993年Mosaic阿爾法版本因特網軟件投入試用,普通用戶不需要特殊技巧就可瀏覽因特網,因而《崛起的數字經濟》把1993年作為因特網開始向公眾開放的年代。該報告認為,因特網發展的速度超過了它以前的所有其他技術。比如,無線電廣播問世38年後擁有5000萬聽眾,電視誕生13年後擁有同樣數量的觀眾。而因特網從1993年對公眾開放到擁有5000萬用戶隻花了4年時間。

四、舉世關注因特網

1997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主題是“建立網絡社會”。參加年會的世界各國政治界和經濟界眾多重要人物一致認為,必須研討“信息數字化革命”對全世界經濟和社會的作用與影響。一些專家認為,因特網就像一把雙刃劍,既可能加劇國內國際的社會和政治緊張,進一步擴大可獲取信息者和無法獲取信息者之間的差距,造成新的兩極分化,又可以大大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造福人類。大多數人士認為,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數字化和網絡化革命就可能在“能夠”和“不能”兩種人之間、在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通過促進後者加快發展,起到極大的平衡作用。為此,組織者邀請了全球信息技術行業主要公司的總裁和總經理參加今年的年會。這些被年會組織者稱作“為網絡社會配製鑰匙的人”中包括微軟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蓋茨、英特爾公司總裁兼總經理格羅夫、惠普公司總裁兼總經理普拉特以及一些主要的網絡公司經營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