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可持續發展戰略(二)(1 / 3)

四、國際環境問題委員會科學計劃

國際科學聯合會的下屬組織——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的使命是促進了解有關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變化對人類、對健康和社會繁榮的作用,特別關注那些涉及全球或是多個國家的影響的作用;以非官方的、多學科的、國際性的科學家聯合會的身份,向政府、政府間,以及非政府實體,提供關於環境問題的建議。SCOPE彙集科學家去鑒別已出現的或是潛在的可能會影響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對全球環境問題科學知識的評價;並找出知識的差距及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的途徑。SCOPE的工作在科學界和政策製定者之間,以不斷執行的科學計劃來彙集科學界已有的科學知識,並指導進一步的研究;以研究成熟的研究結果,向政策製定者提出建議。我國是SCOPE的成員國之一,現將SCOPE的現行計劃介紹如下。

(一)可持續生物圈

本計劃目的是了解可持續生態係統中的生物物理的、社會的、經濟的決定因素,促進實行有利於可持續生物圈的政策的實踐活動。

該計劃主要針對世界上七個不同區域,研究其自然資源及利用政策。選定的七個區域是:亞馬孫河流域、波羅的海地區、大湖區、地中海流域、新都克什/喜馬拉雅係統、南非大草原和大洋洲。每一個地區都代表著某種生態、社會和經濟條件相互作用的一種可知狀態,而且,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可用於管理工作的數據基礎,也有可用於管理整個地區而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的—整套行政和文化體係。

(二)環境與經濟

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需要理解並協調自然的和以人為主的生態係統之間的關係。由聯合國環境署支持的這個SCOPE計劃把對經濟和生態因素的綜合評價,作為達到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手段。麵對涉及到全球生命支持係統的各種問題,隻運用常規的經濟和生態的概念已顯能力不足。現有的模式常常是根據局部的、短期的因素建立的,因而無法用於長期的、全球的問題。這個計劃的要點是改變建模方式,將建模是由專家進行的純技術性的設計變成是去建立一種意見一致的、深思熟慮的認識的一個工具,從而能彙集不同的利益和觀點,共同工作於一個複雜的管理問題。在執行這樣的評價時,科學家、使用者、決策人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可持續發展指標

本計劃根據所得到的各種信息,研究產生一個可表明國家實際情況的綜合指標,同時促進國際間對話,特別要促進數據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的交流。

指標具有很多功能,人們可以利用指標去組織、合成,並使用人們從社會得到的各種信息。指標是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使非技術使用者可以了解並利用統計學、科學、技術信息。在製定政策的每一個階段,指標都可以給政策製定者有效的支持,它使複雜的技術數據簡化,可方便地交流關鍵的信息和趨勢,並且提供了一個可度量走向、可持續發展進展程度的工具。

(四)對外來物種的全球策略

外來物種侵襲是一個嚴重的國際性問題,它影響到生物多樣性、農業發展潛力,以及其他物種的健康。而隨著全球性貿易的增長、全球變化、土地使用模式的改變,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為此,各國需要有適當的法律、有效的設施、預警係統,評價入侵物的狀態性質及其衝擊的方法,以及控製侵入物的知識,並要進行相應的教育工作。這個計劃就是要研究製定一種對外來入侵物種的全球策略,以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

(五)生態工程和生態係統恢複

生態工程致力於設計或重建可持續的生態係統,以取代單純的人為係統。這個領域包含了很多內容。在本計劃中,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麵:(1)綜合生態工程的曆史成就和未來潛力;(2)將本領域內各個方麵的概念和技術鏈條規範化,特別是那些能更充分的理解生態工程的潛力所必須的管理和研究需求;(3)麵向那些應用生態工程原理解決特定的(特別是城市的)實際問題的科學家、計劃者和管理者,著眼於領域的發展和未來。

(六)地球係統的服務功能和人口

由於人類對地球的生態方麵,以及物理方麵的服務功能的需求不斷增長,而且人類活動對這些功能的衝擊也在不斷增強,這促使人們要更加了解地球的這些功能。人類依賴於地球提供的幹淨的淡水、清潔的空氣、肥沃的土壤和動植物產品。人類的技術能夠增強或增大地球自然係統所提供的服務,但是這些增強意味著損耗了其他方麵的服務功能。

本計劃把生物圈和地球係統功能與人類需求、人類活動的衝擊相聯係,利用對地球係統認識的最新知識,強調使用全球尺度的、具有高度現實性和空間分辨能力的模式,給出短期成長期的關於地球係統服務功能的展望。

(七)解決海洋環境問題

涉及到海洋的問題是嚴重的、多樣的、複雜的,與氣候相關的。不可能等待所有科學上尚未解決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政策製定者現在就需要製定政策,以決定未來海洋的狀況。在這個領域已有很豐富的知識。現在,要將存在問題、已有知識、人們的需求和選擇等等綜合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本計劃將綜合評價有關海洋問題的知識狀況,並鑒別選擇可用於解決海洋環境問題的各種途徑。

(八)地下水汙染

以前認為地下水是清潔的,因為上層或是岩石保護了含水層。但是,現已從地下水中檢測出了汙染物。水中汙染物對人們健康的威脅,激起了公眾和科學家對地下水水質的關心,並要求對影響地下水汙染的因素和過程進行研究。要尋找一種手段去評價含水層對汙染的脆弱度,並估計含水層最終可使汙染物減輕毒性的能力。本計劃將總結人們對汙染物在地下水中遷移以及歸宿的影響因素已有的認識和差距。

(九)氮的遷移和轉化

氮的循環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程度大於任何其他元素。氮肥的工業化生產、豆科植物的種植、在引擎和鍋爐內的燃燒形成氮氧化物等等,凡此種種都從空氣中轉移了大量的氮。人為活動的參與所導致氮的固定,大於全部自然過程固氮的總和。但是對於可能產生的後果,至今人們還不夠了解。本計劃將彙集生態學家、農業科學家、大氣化學家、水文學家、氣象學家,共同關注人為活動對氮流動的幹擾,仔細推敲全球氮的收支,特別是世界上敏感地區氮的收支,以求得對氮循環的深入理解,並解決由於氮循環加速而引起的問題。

(十)地球表麵過程,物質使用和城市發展

本計劃是SCOPE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的聯合計劃。采礦、工業生產、城市化過程、農業土地利用等等入類活動,都極大地影響著地球的表麵過程。人類活動還是引起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這些過程往往是不可逆的,直接影響到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本研究計劃要定量描述人類活動對地球表麵過程的影響及程度,並評價對地貌過程、對環境和人類的可能產生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