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土壤和沉積物中的生物多樣性
土壤和沉積物中的生物區係及其化學和物理特性是陸地、淡水以及海洋生態係統中非常重要的關聯因素。土壤和淡水沉積物中的生物對於保護地下含水層、減少地下水汙染以及減少有毒化學品在環境中的積累等方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此人們已有了一些認識,這些知識在農業、林業、漁業、淡水和海水養殖業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還需要了解更多。土壤和沉積物作為承載生命過程的最基本的介質,其中蘊藏了豐富的多樣生物的集合體,對此如無全麵的了解,人們對於生態係統的過程、功能等方麵的認識就永遠是不完全的。本計劃將評價目前人們對於土壤、沉積物中微生物及其生態係統過程、功能的認識狀況和水平。
(十二)樹木草地係統的動態學
大約20%的地球陸地是樹木草地係統,比如:北美、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地中海區域,有1/4的人口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氣候和土地使用情況的變化會影響這些係統,它種植物的引入,也會使純草地或純樹木係統發生演變。所有這些變化將導致係統中營養物和有機物平衡的改變,並進一步產生對大氣特性的反饋效應,以及對土地使用的製約。本計劃要評價人們對於這種係統的動力學平衡及有機物的收支的認識狀況,並研究具有預示性的模式,以描述氣候變化、土地使用的變化對這些係統的影響。
(十三)大尺度生態係統行為
現代的環境研究集中於兩種不同的空間範疇。一方麵,一些基礎研究關注重要的生態係統過程,如:營養物的遷移、氣體交換、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以及生產/分解過程等等。另一方麵,有一些研究是從大範疇的角度,關注人為幹擾的影響。大範疇生態係統行為計劃將綜合現有的關於大範疇生態係統的結構、動力學等方麵的知識,為全球的或是地區的應用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礎。
化學品安全評價方法學研究科學組(簡稱SGOMSEC)成立於1980年,是在SCOPE、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環境署等許多組織協調領導下工作的。它的主要任務是從對人類的健康、對生態係統、對生物圈的影響的角度,考慮化學品安全評價的方法學,衡量新方法的水平及可靠性。它已完成了10個專題的研究工作,現正進行和將要開始的計劃為:神經毒性的危險性評價方法研究;評價環境危險物易感性的方法研究;化學品安全評價的替代方法研究和空氣混合物/室內空氣汙染研究。
(十四)生態係統中汞的循環
本計劃評價和總結汞汙染來源、地理分布、在溫帶和熱帶地區的生態學,甲基汞及其在有機體內的去甲基化過程,影響汞循環的環境因素,金屬汞、無機汞、有機汞的生物效應及其在食物鏈的積累過程等方麵的知識。
五、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工作
早在8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就確定了控製人口增長和保護環境兩項基本國策,並把它放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同時,中國政府著手推進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一係列的政策及行動為實施可持發展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86年,國家科委、國家計委等23個國務院有關部門在江蘇省常州市、無錫縣華莊鎮等地開發了一項旨在通過科技進步引導與促進社會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示範試點工作。
1992年6月,李鵬總理率團參加了聯合國環發大會,並簽署了《21世紀議程》和《裏約宣言》等一係列文件。會後不久,我國政府即提出了促進中國環境與發展的方針,製定了中國環境與發展的“十大對策”。1992年7月2日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召開的第23次會議上進一步決定,由國家計委和國家科委牽頭,組織國務院有關部門、機構和社會團體編製《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簡稱《中國21世紀議程》),並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負責實施和管理。國內一些學術單位如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組建了研究中心,進行多角度的可操作性研究。
1994年,國務院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並將其確定為《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正式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列為國家發展戰略。它指出,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一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
該議程將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確立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係、社會體係和保持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對策,包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加強能力建設,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律體係及綜合決策機製;實行計劃生育,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因地製宜地推廣可持續農業技術;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實施清潔生產,推動資源合理利用;開發清潔煤技術,大力發展可再生和清潔能源;加速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實施重大環境汙染控製項目,認真履行中國加入的全球環境與發展方麵的各項公約,不懈地致力於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
中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了“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新戰略,將麵向經濟建設加快科技進步,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堅持計劃生育嚴格控製人口增長,加強環境、生態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等問題作為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
1995年,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的講話《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幹重大關係》中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李鵬總理在《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建議的說明》中指出:“‘九五’計劃和15年遠景目標,一定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方針。這是造福當代、澤及子孫的大事。”
實施進程:
自1992年,中國政府頒布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驗區成為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基地。截止1997年,已有國家級實驗區22個,省級實驗區共40多個。
1994年7月,與《中國21世紀議程》一同公布於世的還有《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第一批優先項目計劃包括九個優先領域,82個項目,內容主要涉及能力建設,關鍵技術和示範工程。第一批優先項目計劃中的一半是通過國際合作完成的。
199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21世紀管理中心共同發起第一次國際高級圓桌會議,共同研討《中國21世紀議程》。到1997年,第一次圓桌會議推出的優先項目,有41.5%已經啟動,30%正在洽談。其中瀾滄江-湄公河區域合作項目、黃灌三角洲項目、江西三江湖區域等一批開發項目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