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知識經濟序曲(六)(3 / 3)

美國《商業周刊》1998年3月9日一期刊登題為《這種貿易逆差可能有幫助》的文章。據美國商務部報告說,1997年商品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1990億美元。據預計,這種貿易逆差到1999年可能擴大到多達3000億美元。文章認為,貿易逆差猛增雖然關係重大,但現在有充分的理由不敲響警鍾。首先,貿易逆差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其次,盡管美元保持堅挺,但是美國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長。第三,美國的失業率隻有4.7%。第四,美國預算最終將實現平衡,在吸引外資方麵也將不會有問題。雖然有這種可能,即如果貿易逆差越過一定的界限就會使美元下跌並破壞整個經濟,但是經常項目赤字並非失去控製。同時,盡管亞洲出現了危機,但是美國的出口情況看起來仍然是有希望的。更加重要的是:那麼多公司在全球擴展了業務。對於美國在全球的擴張來說,美國在國外擁有的工廠實際上一直比不斷增長的出口額重要得多。隻要美國經濟的其餘部分仍然是基礎牢固的,貿易逆差很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益處,而不是害處。

德國《商報》1998年3月12日刊登一篇題為《克林頓的自由貿易戰略隻有長期才能奏效》的文章。文章說,美國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夥伴國的貿易赤字在減少。去年美國貿易赤字總額增加到1940億美元,而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貿易赤字額卻分別降至145億美元和166億美元。因此,美國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的貿易赤字總共隻有311億美元。文章認為,盡管北美自由貿易區是在布什(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任美國總統)時代擬定的,但是就今天的方略而言,它是出自比爾·克林頓的手筆,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功與失敗都必須記在克林頓的帳上。克林頓戰略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美國公司抓住機會把生產基地轉移到勞動力低廉的墨西哥;另一部分是要加強8000萬墨西哥人的購買力。自由貿易協議隻有經過很長一段時期才能為美國開拓新的市場,並通過加強出口而削減貿易赤字。如果是與歐洲人建立泛大西洋貿易共同體,美國就不會自動得到貿易中心的角色。歐洲人有足夠的自我意識和實力來防止美國的這樣一種霸權。

美國《商業周刊》1998年4月6日一期刊登題為《亞洲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機的症狀》的文章。文章認為,隨著美國經濟增長步入第八個年頭,對外貿易和庫存兩個領域對經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們會對總增長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美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總體上增長了約3%。亞洲發生的問題促使美國製造商庫存積累速度放慢,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將有所下降。在國內出現強勁需求的情況下,服務性行業出現了通貨膨脹,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將使通貨膨脹速度放慢,但是服務業公司可能會受到要求提高價格的更大壓力。但是,隻要商品價格上漲率較低,就能抵消服務業出現的某些價格上漲。實際上,考慮到處於經濟增長的時代和目前國內需求的力度,很難繼續保持通貨膨脹驚人平穩的狀態。毫無疑問,出口增長速度已經放慢,即使服務業的出口增長速度也低於一年前的速度。貿易逆差進一步加劇,部分原因是亞洲市場的疲軟,同時也是由於統計數據出現突然變化。此外,由於亞洲的經濟衰退,製造商們接受訂單的節奏放慢,企業存貨的增長進一步下降。

美國《商業日報》1998年4月3日刊登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問題研究院經濟係主任沃裏克·麥基賓寫的題為《與眾不同的看法:亞洲“流感”對美國有益》的文章。文章認為,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實際上可能會因為亞洲的金融風波而略有上升。亞洲真正的經濟危機是一場災難性的金融和經濟收縮。外國資本紛紛撤出這個地區,這種金融資本轉投到工業化國家,尤其是美國。流入美國的這份資本降低了長期實際利率,刺激了私人投資——同時增加對非貿易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投資加大和消費開支增加的促進作用應該超過出口所受的損失。對美國經濟來說,美國的消費和投資遠比淨出口重要,資本流入以及利率降低比失去競爭力更為重要。資本流入意味著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大幅度增加,這不僅可以降低美國的利率,保持經濟的堅挺,而且美國的工業也可以保持目前的繁榮,供應方得到加強。